港交所總裁李小加稱,債券通南向兩年內不會開通。
5月31日,央行公布《內地與香港債券市場互聯互通合作管理暫行辦法(公開征求意見稿)》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各界關注到,此次征求意見反饋截止日期為2017年6月7日,只有短短一周,市場認為債券通推出的速度可能太快了。但筆者認為,債券通中的“北向通”推出的速度符合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發展實際。銀行間債券市場經過多年的穩步對外開放之后,再加上滬港通、深港通的成功經驗,推出債券通只是水到渠成之舉。之所以市場認為債券通推出“超速”,可能與某些領域的改革不盡如人意有關。
銀行間債券市場是比較成熟的金融市場,無論是規模、參與者的資質還是對外開放程度,都要高于其他金融市場。我們可以通過一組數據來看銀行間債券市場的參與者都是由哪些機構構成的。
央行公布的4月份金融市場運行情況報告顯示,當月銀行間債券市場共發行各類債券2.8萬億元,4月末銀行間債券市場托管余額為59.2萬億元。與上年末相比,4月末銀行間債券市場公司信用類債券持有者中,存款類金融機構持有債券占比為23.6%,較上年末上升1.39個百分點,非存款類金融機構持有債券占比為7.39%,較上年末下降1.41個百分點,非法人機構投資者和其他類投資者的持有債券占比共為69.01%,較上年末上升0.01個百分點。從銀行間債券市場全部債券持有者結構看,4月末,存款類金融機構、非存款類金融機構、非法人機構投資者與其他類投資者的持有債券占比分別為58.32%、5.82%和35.86%。
在對外開放方面,銀行間債券市場也是國內金融市場的佼佼者。在此,我們僅舉兩個例子加以說明。
其一,在2015年人民幣入籃SDR時間確定之后,全球機構投資者對包括債券在內的人民幣資產的投資需求日益增加。為進一步推動銀行間債券市場對外開放,便利符合條件的境外機構投資者依法合規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央行在2016年2月24日發布了當年的3號公告。該公告規定,在中華人民共和國境外依法注冊成立的各類金融機構,依法合規面向客戶發行的投資產品,以及養老基金、慈善基金、捐贈基金等央行認可的其他中長期機構投資者,均可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
央行在公告中強調,為維護債券市場平穩健康發展,央行鼓勵境外中長期機構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此類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沒有額度限制。債券通中“北向通”沒有投資額度限制與此相一致。
其二,2016年9月23日,央行發布消息稱,近日,加拿大國民銀行獲準在中國銀行間債券市場發行規模不超過50億元的人民幣債券。央行強調,加拿大國民銀行金融債券的發行,有助于進一步促進中加金融合作,深化中加經貿關系,同時對我國債券市場對外開放具有積極意義。
盡管對外開放水平較高,但境外投資者投資銀行間債券市場的規模和持倉水平均較低。統計顯示,從2010年我國債券市場實施對外開放至今,逐家入市的境外投資者累計達473家,總投資余額超過8000億元人民幣,但銀行間市場境外投資者數量占比僅2.5%,債券持倉占債券托管額的比例僅1.2%。銀行間債券市場想要進一步發展就勢必需要引入大量的境外投資者和資金。
正是基于銀行間債券市場的穩定發展、規模大、對外開放水平高,才有了債券通的高速推進。5月16日央行和香港金融管理局共同發布開展債券通的公告,5月31日央行就“北向通”向社會公眾征求意見一周,按照這個速度,債券通推出的時間可能會早于市場預計的7月份。
債券通是今年中國金融市場擴大對外開放的重頭戲。它的加速推出,將有序推動中國資本項目的開放,鞏固和提升香港的國際金融中心地位,有利于國內外投資者享受持續擴大改革開放的政策紅利。因此,債券通取得超出公眾預期的進展,不是在搶誰的“戲”,而是中國金融市場擴大對外開放的切實需要,同時也可以提振境外投資者對中國的信心,消除“逆全球化”抬頭的負面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