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每逢6月,A股和全球股市都有一個期盼,A股能否正式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每一次入MSCI,A股均把其視為利好,同時也是全球投資界對A股市場的一次集體買入表態和操作。無奈這樣的期盼,已經折騰了3年,今年已進入到第四個年頭。
MSCI是一只由非官方商業性機構編制的指數,在投資界具有較高的權威性,也是眾多指數型投資工具的指南針和追蹤器。因此,當一個市場被編入指數,當一只股票被納入指數,則會引來以萬億元計資金的買入操作。雖然,納入指數并不會改變這一市場或股票姓牛還是姓熊,但會引入更多的資金,引起更多機構的關注,則是不爭的事實。
一般而言,納入肯定屬利好,而放棄必定是利空。如在港市上市,熱炒時被捧為“騰訊第二”的美圖(代碼01257.HK),當MSCI準備把它納入MSCI中國指數時,當即股價就有較好的漲幅,而當第二天MSCI正式公布相關指數的最新成份股時,沒有任何解釋,卻讓美圖缺席,當日該股則大幅下跌,目前股價僅是最高價時的三分之一,跌幅高達60%以上。
今年是A股第四次敲響MSCI之門,能否納入不在于A股自身,而在于這家指數編制公司征詢全球最重要機構投資人后的定奪。從目前公開披露的信息觀察,A股今年納入MSCI的可能是五五開,即從來沒有比此次納入更近了,但仍不是板上釘釘,仍有變數。假如6月被納入,明年6月正式生效,以初期納入5%計,可引入75億美元,約500多億元人民幣的海外資金。屆時中國在MSCI新興市場指數中的權重將提升至27.4%,其中A股占0.5%。
日后A股完全納入MSCI新興市場指數(即100%納入指數),可引入1320億美元,約上萬億元人民幣的海外資金,中國的權重也將大幅提升至33.5%,其中A股權重為8.8%。可見,納入MSCI,對于中國資本市場而言,與人民幣納入SDR、成為特別提款權貨幣籃子的貨幣同等重要。
初期納入MSCI,固然引進資金并不多,但長遠而言,將迎來萬億元資金,這對長期缺資金的A股,無疑是久旱禾苗逢甘露,點點滴滴灌牛股,也將給A股帶來世紀大牛市。
今年中國股市出現了以往不多見的走勢。在A股市場中,四大指數上證指數、深成指、滬深300指數和創業板指數(截止5月26日)表現分別為:漲0.21%、跌3.25%、漲5.2%和跌10.32%。追蹤海外中概股的MSCI中國指數漲23.8%、追蹤海外市值最大中概股的FTSE China N Shares All Cap Capped Net Tax指數漲41.9,這反映了以“新經濟”為主的海外中概股指數已完勝以“舊經濟”為主的A股相關指數,這與美國股市市值前十大的公司由高科技、互聯網公司已替代傳統行業公司相同,這也正是當下股市的主流和熱點。
在眾多A股中,以茅臺為代表的消費類藍籌股重新崛起,這并不是A股的市場邏輯有了什么變化,僅僅是四度叩門MSCI的一次預炒。幾乎在所有海外財經分析推薦中,A股納入MSCI后,最值得買入的A股,就是消費類股。
茅臺作為有“護城河”利潤的A股,理應受到青睞。即使MSCI新興市場指數完全納入A股,份額也不足10%,只占所有中國股票的三分之一。因此,把所有雞蛋全部放在中國股票一只籃子里,A股也僅占30%,廣大散戶投資人是如此買A股的嗎?
這也是今年中國股票明明牛市已臨,廣大散戶為何還在熊市煎熬的原因所在,A股已不再是中國股票的主場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