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中國銀行(601988,股吧)推出可為高校學生量身打造小額信用循環貸款。據了解,考慮到學生收入不穩定的情況,中行的校園貸推出了中長期貸款,初期最長可達12個月,未來延長至3至6年,覆蓋了畢業后入職階段,貸款金額最高8000元。(5月22日《北京晨報》)
銀行推出校園貸,給那些非正規平臺打消了浸入校園貸的契機。這些平臺之所以不怕壞賬,是因為他們提出了苛責的抵押條件,比如女生的裸照。如果借貸人不能按時還貸,他們就以手中的裸照相脅迫,這就是臭名昭著的校園裸貸。如今,銀監會規范了校園貸,嚴格了監管,那些校園網絡借貸的生存空間日益逼仄,他們不得不退出校園貸市場。
一些大學生沒有駕馭金錢的能力,便捷的借貸只能刺激其不合理消費。然而,有些借貸是合理的,比如學生家境不好,借貸可以寬裕家庭經濟壓力; 比如在校大學生要進行創新的嘗試等等,這些借貸都應獲得認可和支持。校園貸回歸,當然也是好事。然而,“正規軍”做好校園貸,至少要有兩方面的工作要做:
首先,走好校園貸的信息共享路。大學生是借貸風險的高危人群,因為他們是單純地消費者,一般而言,他們都沒有獨自還款的能力。而之前的校園借貸平臺之間存在信息壁壘,一個學生在一處借貸之后,還可以在另一處借貸。如此一來,大學生被借貸纏身,債臺高筑,壞賬的風險陡增。因此,銀行之間做好信息共享,防范一人多借貸,很有必要。
其次,走好借貸審核之路。校園貸審核的門檻越低,風險就越大,堵上了“一人多借貸”的漏洞,未必就萬事大吉。比如,一個學生盜用他人身份信息,去申請多個網絡貸款,就可以避開銀行的“限貸”策略。事實告訴我們,一些涉及校園貸的悲劇,正是因大學生盜用他人身份信息,申請多個借貸,然后再過度消費造成的。
銀監部門支持銀行進校園,體現了監管層對校園消費金融市場用戶需求與社會價值的認可。顯然,“正規軍”重返校園,布局校園貸,應在嚴格審核、風險防控和信息共享上努力,為大學生提供良好的借貸服務,切莫辜負了監管層的殷切期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