縱觀去年下半年以來國內的金融市場,按照去杠桿、強監管以及對市場的影響程度,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第一個階段:金融去杠桿“舊時代”(2016年下半年至2017年3月底前)
在這一階段,由于去杠桿模式相對溫和,監管層的態度并不是影響市場行情的最主要因素,市場行情走勢更多地取決于各自的基本面情況,資金自身的情緒。
第二階段:一行三會“競賽”強監管“1.0時代”(2017年3月29日至2017年5月12日前)
在此階段,由于一行三會“競賽”式強監管,讓市場密集出現短期性恐慌,因此5月第二周出現了連續性股債商三殺。值得注意的是,4月25日中央政治局會議后,監管層就試圖釋放出暖意,但最后一直到5月12后,一行三會才真正達成共識,強調加強金融監管協調,把控監管節奏。相應地,在此期間監管層態度已成為了影響市場走向的決定性因素,其他方面因素則退居其次。
第三階段:金融監管“2.0時代”——把握節奏、注重監管協調(2017年5月12日以后)
在歷經4月25日-5月12日的調整后,監管模式再度趨于溫和意味著未來監管層態度將不再是決定市場走向的最關鍵因素。在前期短期性過度恐慌趨于消散后,未來市場將更多地回歸此前本身的運行邏輯。
綜合來看,依據這三個階段的劃分,當前市場正進入金融強監管的“2.0時代”,相應地,盡管短期恐慌可解,長期“去杠桿”壓力難消,但監管壓力不再是未來市場走向的決定性因素。
具體來看,在金融強監管的“2.0時代”的5月12日,央行發布《2007年第一季度中國貨幣政策執行報告》(下報“報告”)并展開MLF操作,銀監會召開新聞發布會。由于“報告”中提到了協調監管,還以專欄形式回應了“縮表”一事,且MLF的操作有“提前”的性質,同期,銀監會相關負責人在“銀監會近期重點工作通報”通氣會上給出了一些新的說法,所以,不少輿論以“安撫”為核心關鍵詞,對兩個機構的上述舉動進行了報道。
央行、銀監會主要表達的意思是:
1、未來,強監管不會停,但會在時機、力度、節奏上有所考慮。
2、貨幣流動性管理方面,不是一味的收縮。
3、市場想多了,“強監管”不是“新監管”,沒有“新政策”,只是“從嚴”執行舊政策。
4、新老劃斷。
5、沒有一棒子打死。不是取消某類業務,而是規范金融主體在開展各類業務時的行為,強調合規性。
央行、銀監會的新動向中確有緩和自3月底以來在金融行業所形成的強監管壓力,由此,A股短期或有修復性反彈,但中長期政策壓力仍在,未來走勢不可盲目樂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