悟空單車、町町單車、酷騎單車、小鳴單車、小藍單車……比年初共享經濟潮更洶涌的,是2017歲末共享單車企業的相繼隕落。
陰影籠罩的共享租賃行業,真的大勢將去了嗎?
就這一懸停于公眾領域的迷思,藉著昨日(12月20日)一場聚會(2017第一財經數據盛典)的契機,我們和掌握一線數據的專業人士聊了聊。
先用一句古諺劇透下筆者得到的結論:“人之所助者,信也”。而共享經濟的浴火重生,亦將如此。
共享經濟沒有死 ,而是升級為信用經濟
李叢杉是芝麻信用的副總經理。在這位深諳信用密碼的業內人士看來,對于共享經濟的未來,我們大可不必悲觀。
李叢杉并不諱言:過去一個時期,在嚴酷的行業競爭之下,以共享單車為代表的共享經濟業態領域,的確亂象頻出,一如押金問題引發的信用危機,令整個行業形象備受詬病。
正是這樣的陣痛,刺激著業界對于問題的求解,并得以逐漸形成一種共識般的默契:共享經濟唯有向信用經濟升級,方為破題之道。
因循如是邏輯,變化漸現。
“免押金已逐步成為共享經濟的標配。”李叢杉表示,“通過實踐發現,免押金對不少商戶來說,可以降低用戶使用門檻,帶來大量新增用戶,同時還能降低資損,促進商家的規模化經驗。”
據他觀察,求變之下,有一些企業在擺脫押金后,不但沒有死亡,甚至開始進入盈虧平衡期,“行業變化非常顯著,共享經濟正在向信用經濟升級。”
北京大學繼續教育學院院長、中國信用研究中心主任章政,亦與李叢杉有著同樣的觀點與認知。
在他看來,分享經濟在中國依然大有可為,但破題的核心在于信用建設。“今天的分享經濟門檻太低且邊界比較模糊,如果不完善信用體系建設,會影響分享經濟未來的規模經濟和效率經濟。”
“對此,我們還是用數據說話,直觀且更能令人信服。”李叢杉介紹說,在信用借還物品領域,最近三個月免押金訂單量月均增長了60%。在租車行業,有企業在引入芝麻信用后,行業租金欠款率下降52%,違章罰款欠款率下降了27%,丟車比率下降46%。
事實上,目前在共享單車領域,占據市場份額95%的ofo、摩拜、哈羅都已經陸續開啟信用免押金,并正在鋪開更多的城市。共享充電寶領域,行業前五公司已基本全部接入。
此外,在海外租車,圖書館、酒店等眾多行業都已經紛紛開始接入,免押金逐漸成為分享經濟標配的同時,也在推動分享經濟升級為信用經濟。
183億資金涌入,信用經濟備受資本親睞
公開信息顯示,今年來30%的創業項目都和共享租賃相關。
據鯨準(36氪下屬企業)創業市場統計報告數據顯示,2017年1-11月,商品的共享或租賃領域的創業項目獲得融資總額達到183億,而2015年僅5.98億元,最近三年融資額年均增長率高達453%。
這樣的增量,很大程度上得益于信用經濟的背書。
“信用體系的搭建和完善是分享經濟發展的必要條件,未來還會誕生許多新的商業和經濟模式。”IDG資本董事樓軍認為,在分享經濟和信用免押金的風口中,還能看到更多的創業想象空間。
對此,我們不妨繼續用數據說話: 迄今,在中國經濟領域的21個行業里,共計300多種商品已經開始引入信用模式,信用+的生態已經初現雛形。
由于免押金不僅降低了用戶門檻,也提升了用戶體驗,手機、3C數碼、服裝、充電寶等商品租賃共享最近三個月月均訂單平均增長率超過60%。
而截至 2017 年 11 月,僅芝麻信用合作的商戶,便為用戶提供免押金額合計超過 425 億元。
“我們希望在這樣的信用生態中,商家更高效獲得更多優質新用戶,用戶體驗到更豐富生活場景無押金的便利體驗。因為彼此的信任,共同開啟‘美好生活無押力’的城市生活。” 說起助力信用經濟的愿景,李叢杉格外誠懇。
據公開數據顯示,2016年,我國共享經濟市場交易額約為3.452萬億元,比上年增長103%。
而基于共享經濟向信用經濟的升級,對于未來幾年分享經濟的發展態勢,我們仍可充滿樂觀——據第三方機構預計,共享經濟將保持年均40%左右的高速增長,到2020年起交易規模占GDP比重將達到1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