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多數(shù)舉牌方有爭奪控股權的想法,這也表明不少產(chǎn)業(yè)資本仍有“殼”的需求?!皡f(xié)議買殼”的成本較高,使得通過二級市場公開操作“奪殼”更具吸引力。另外,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上市公司從整合主體變成被整合的資源,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隨著二級市場形勢好轉,一些懷揣“產(chǎn)業(yè)整合夢想”的資金也活躍了起來。據(jù)上證報資訊統(tǒng)計,6月以來,兩市已有23家公司被舉牌24次。而今年以來,被舉牌的上市公司已有35家。典型如焦作萬方,在各路舉牌資金的輪番進攻后,股東榜形成“鼎立”之勢,刺激股價連日大漲。
那么,這些最新被舉牌的公司有無共性?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大股東持股比例低是吸引舉牌者的一個重要條件。6月以來被舉牌的23家公司中,20家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于30%,12家公司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低于20%。此外,23家公司中,創(chuàng)業(yè)板公司僅1家。
有接受記者采訪的投行人士表示,大多數(shù)舉牌方有爭奪控股權的想法,這也表明不少產(chǎn)業(yè)資本仍有“殼”的需求?!皡f(xié)議買殼”的成本較高,使得通過二級市場公開操作“奪殼”更具吸引力。另外,隨著經(jīng)濟發(fā)展,上市公司從整合主體變成被整合的資源,也是順理成章的事。
覬覦控股權
“為什么舉牌?”“感覺有機會吧!”日前,上證報記者曾與一家舉牌方的負責人溝通,在其模糊而謹慎的答復中,“機會”二字仍透露出重要信息。
機會在哪兒呢?“簡單說就是想控股,要說單純的財務投資,卻買到(總股本的)5%甚至10%以上,這很難讓外界信服?!鼻笆鐾缎腥耸勘硎?。
記者梳理發(fā)現(xiàn),絕大多數(shù)被舉牌的上市公司,大股東持股比例往往不高,公司股權較為分散。如上述23家被舉牌公司中,20家公司的大股東持股比例低于30%,12家公司大股東的持股比例低于20%,還有幾家公司甚至處于“無實際控制人”狀態(tài)。
焦作萬方即是典型案例。焦作萬方9月9日披露,樟樹市和泰安成投資管理中心(有限合伙)于9月初買入公司股份1461萬股,總持股量達1.19億股,占公司總股本的10%。和泰安成于一個月前從洲際油氣手中受讓了焦作萬方8.7%的股份。
至此,焦作萬方的三大股東陣列顯露:第一大股東杭州金投錦眾持股16.41%,系通過受讓原大股東西藏吉奧高的股權入主,不過入局一年多來并未有實質性動作,甚至還未能派人進入董事會;第二大股東嘉益投資持股15.64%,已連續(xù)發(fā)起三次舉牌;第三大股東即剛剛介入的和泰安成,雖然持股只有10%,但其20億元的注冊資金和介入后立即增持舉牌的動作,已表明了態(tài)度。
“既然其他股東都‘沒動靜’,我是不是可以試試?”有券商人士調侃和泰安成的心態(tài)。據(jù)該人士分析,由于A股流動性較好,買入賣出都比較方便,舉牌者所處地位相對有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