熱錢,又稱游資或投機性短期資本,盡管目前官方對其尚無明確定義,但通常是指以投機獲利為目的快速流動的短期資本,而且進出之間往往容易誘發市場乃至金融動蕩。
熱錢的投資對象主要是外匯、股票及其衍生產品市場等,具有投機性強、流動性快、隱蔽性強等特征。
熱錢的產生與擴大,是多種因素促成的。首先,二十世紀七八十年代,一些國家開始放松金融管制,取消對資本流入、流出國境的限制,使熱錢的形成成為可能。其次,新技術革命加速了金融信息在全世界的傳播,極大地降低了資金在國際間的調撥成本,提高了資本流動速度。再次,以遠期外匯、貨幣互換和利率互換、遠期利率協議、浮動利率債券等為代表的金融創新,為熱錢提供了新的投資品種和渠道。這些因素加速了金融市場全球化進程,使全球國際資本流動總量大幅增加,熱錢的規模和影響也隨之越來越大。
鑒于熱錢的特性,如何甄別并確定其規模并非易事。基本上所有衡量熱錢規模的方法,都建立在國際收支平衡表的基礎上。因此,透徹理解國際收支平衡表的結構,是準確估算熱錢規模的重要前提條件。但有專家指出,熱錢并非一成不變,一些長期資本在一定情況下也可以轉化為短期資本,短期資本可以轉化為熱錢,關鍵在于經濟和金融環境是否會導致資金從投資走向投機。
熱錢進入渠道多達十余種,主要渠道有:
其一,虛假貿易。在這一渠道中,國內的企業與國外的投資者可聯手通過虛高報價、預收貨款、偽造供貨合同等方式,把境外的資金引入。
其二,增資擴股。既有的外商投資企業在原有注冊資金基礎上,以“擴大生產規模”、“增加投資項目”等理由申請增資,資金進來后實則游走他處套利;在結匯套利以后要撤出時,只需另尋借口撤消原項目合同,這樣熱錢的進出都很容易。
其三,貨幣流轉與轉換。市場有段順口溜可說明這一熱錢流入方式:“港幣不可兌換,人民幣可兌換,兩地一流竄,一樣可兌換”。國家外匯管理局在檢查中發現,通過這樣貨幣轉換和跨地區操作的辦法,也使得大量熱錢“自由進出”。
其四,地下錢莊。地下錢莊是外資進出最為快捷的方式。很多地下錢莊運作是這樣的:假設你在香港或者境外某地把錢打到當地某一個指定的賬戶,被確認后,內地的地下錢莊自然就會幫你開個戶,把你的外幣轉成人民幣了。根本就不需要有外幣進來。
其五,貨柜車夾帶現金。這種做法主要集中在珠三角地區的來料加工企業。企業以發員工工資等名義,通過貨柜車夾帶港幣進出粵港兩地。如果一個企業有十部八部貨柜車的很多,一部車跑一兩趟很普遍,每趟夾帶50萬港元,即便被海關查上也很好解釋。2006年以來,隨著資金進出需求增多,一些類似的企業慢慢地就拓展業務成了變相的“地下錢莊”,大批量幫別人夾帶現金。
其六,贍家款。海外華僑對國內親屬匯款被稱之為贍家款,這幾年這個數字大幅增加。此間真正用于“贍家”用途的款項堪疑,相當多的熱錢是通過這種渠道進來炒股、買房。
熱錢是造成全球金融市場動蕩乃至金融危機的重要根源。無論是發生在1994年的墨西哥金融危機,還是1997年的東南亞金融危機,熱錢都起到了推波助瀾的作用。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