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1月31日訊:我們常常會看到分析師在分析文章的最后,都會加入一些操作建議。里面的建議大多是:激進者在某某某位置做多,保守者在某某某位置做多。
最好的交易策略
而激進者的做法這里就是屬于突破進場,保守者的做法屬于價格下來再進場,這是其中一種說激進還是保守的做法。
要說孰優孰壞,以我的經驗來說無法衡量哪一邊會更好,估計就差不多。
因為采用激進的進場也就是突破進場,進場的時候價格是向你的方向走,這時候的進場是順勢,當然會有假突破。
如果采用下跌回來接單做多,進場后價格可能正好是已經轉勢,當然如果趨勢還在的話,盈利空間要比突破的大。所以我認為兩種方法各有千秋。
那這樣的話,是不是說投資策略,無論是激進,還是保守,其實結果一樣呢?
我覺得,如果你把策略當成是操作方法,當然是一樣。
當你采用保守點的做法,你肯定會失去某部分東西。
例如你使用了盈利平保策略,那你需要的行情就是不會打會你的開倉點,讓后繼續走,這種行情才屬于你。而你卻失去了部分會打回來,然后繼續走的行情。你在限制自己從盈利變虧損的可能,同時也在限制了更多能獲利的可能,最后必然此消彼長。
沒有哪種方法好,只有哪種方法適合你。
既然從策略來說的話,激進的操作法和保守的操作法都差不多的話,那是不是這個話題就沒有討論的必要呢?
我認為不是,事實上我覺得所謂的投資策略的激進還是保守,應該是以資金管理策略來衡量。
我們常常一說到投資策略就說怎樣進場,怎樣出場,怎樣加倉,怎樣減倉。而我們常常會忘記投資策略還有一個最重要的組成部分,那就是資金管理策略。
所謂資金管理策略并不是怎么加倉,怎么減倉,而是決定你買多少,用多大頭寸,用多大資金。
很多人把這個混淆了。當然從最簡單的來說,激進的資金管理策略,倉位就要大;而保守的資金管理策略,倉位就要小。
所以最極端的激進策略就是滿倉干,要么爆倉要么翻很多倍;而另一個極端的策略就是在資金很大的情況下,下最小的頭寸。如果是這樣討論的話,那會發現很沒意思,我也不希望交易者這樣兩走極端。
我認為應該把這個激進策略和保守策略先做個界定,不管激進也好,保守也好,都需要充分利用資金。激進的話會更愿意冒風險,當然會承受更大的回撤。但是不至于爆倉。
以下用兩種常見的資金管理策略來做例子。
固定百分比資金管理策略
從資金管理策略來看,如果你采用的是固定百分比,也就是我們常說的復利。例如你每次冒2%的風險,1萬的帳戶,第一次的風險就是200,如果是虧了的話,下次就是按剩余本金9800來計算風險,當然也是固定著2%。
在這種做法下,假如你使用激進策略,把每筆的風險加大。當運氣不好時,你虧了50%,由于你倉位變小了,你就需要100%才能回本了。
如果你是用保守的策略,由于每筆風險小,即使運氣不好也不至于虧很多,雖然回本時間也會比虧的長,但是不會因為虧太多而導致需要盈利更多才能回本。如果你是采用這種固定百分比的資金管理策略,而你也是使用激進的倉位,那這種做法就不是很適合了。
你可能曾經有過比較大的盈利,同樣也會出現比較大的回撤,而正因為這種回撤導致長期下來,總體盈利也比不高。
固定金額資金管理策略
如果你采用固定金額資金管理策略的話,同樣是1萬元,每次就是固定200元,不管是虧到5千,還是漲到2000萬,每筆就是允許虧損200元。
如果這時候,你采用激進的策略,每筆最大風險是本金的10%,也就是1千元。運氣不好你虧到5千了,那你回到1萬的話,雖然從數學上說是要盈利100%,但事實上你回到本金的速度和下跌到這里的速度是一致的。
假設你盈虧比都是1比1的話,你虧5筆到5千,后來也只需要盈利5筆就夠了。
而如果采用保守一點的倉位配置的話,也是同樣虧損到盈利速度也是一樣,和激進的方法一樣。
當然,按我們上面的假設,這個激進的資金管理策略是不至于爆倉。那么如果不爆倉的話,這種方法會優于保守的資金管理策略。
不過一旦你選擇采用固定金額資金管理策略后,你就需要考慮盈利后,什么時候再提高倉位。否則,當你盈利越大,你的收益率就會下滑。
最佳的方法就是最適合你的
按我最初的假定,不論是用保守也好,激進也好,前提都是不爆倉。事實上,當你風險放大,你的爆倉概率就會上升,很多時候是你交易系統所不能承受的。
其實關鍵不是你的交易系統能不能承受,而是你能不能承受。
如果你能承受的話,即使運氣不好爆倉了,你也能做到馬上入金,繼續按照之前的方法繼續做。這樣長期來說,總體是能夠盈利的,而且會比倉位小的交易策略多很多。
而現實往往是殘酷的,我們總是會太高估自己的風險承受能力。當行情不如意,大幅虧損,甚至是出現爆倉后,很難會繼續做到一致的交易。很多人會選擇休息一段時間,甚至懷疑自己多年的策略。這種情況不是因為你策略的問題,而是你風險過大扼殺了系統可以盈利的可能。
如果給我選擇的話,我會選擇保守的交易策略。我也曾經高估自己的承受能力,現在發現慢就是快。慢慢來,很快就會超越很多人了。
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門戶網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