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色网站在线导航,真人无码作爱免费视频,国产高清精品二区三区,免费AV网站在线观,国产福利视频100大全,欧美激情四射黄色,看电影来国产精品黑夜视频,成年人黄色视频免费观看网站

您的位置:財經 要聞 / 產業 / 國內 / 國際 / 專題 > 上市公司陷產業失衡之困

上市公司陷產業失衡之困

2017-06-07 20:21? 來源:每經網 本篇文章有字,看完大約需要 分鐘的時間

來源:每經網

3000家上市公司財報凸顯產業失衡之困

截至4月底,滬深兩市3222家上市公司披露2016年年報和2017年一季報,多數上市公司業績實現較快增長,反映出實體經濟不斷趨暖、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日益深入實施等經濟新氣象,中國經濟提質轉型正迎來廣闊空間。

不過,財報也透露出一些值得關注的問題,不同產業、不同經濟成分間仍存在較為明顯的發展失衡現象。業界呼吁,未來有待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的功能和作用,助力企業質量持續提升。

產業結構性失衡 部分企業“報表去產能”

當前中國經濟處在“三期疊加”期,即結構調整陣痛期、經濟增速換擋期和前期刺激政策消化期。從3000家上市公司財報來看,“三期疊加”下不同產業間發展仍呈現較為明顯的失衡狀態。

一是金融與非金融企業利潤貢獻和發展速度不平衡。

上市公司利潤貢獻過于依賴金融業的局面仍然延續。以滬市為例,2016年金融業公司營業收入占比約為20%,但1.46萬億元的凈利潤占比高達三分之二。財報同時顯示,金融業發展規模有所趨緩。在營業收入與上年基本持平的同時,2016年滬市金融業公司凈利潤下滑3.59%。21家上市銀行營業收入、凈利潤同比微增0.36%、1.74%,遠低于同期非金融類公司增長率。

 

二是傳統產業盈利增長很大程度上源自大宗商品價格上漲。

“三去一降一補”取得的階段性成果值得肯定,但煤炭、鋼鐵等行業的盈利增長很大程度上源自原煤、鋼材等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其增長可持續性尚待觀察。另一方面,價格回升也增加了去產能任務落實出現反復的可能性,未來“三去一降一補”重點任務推進面臨挑戰。此外,部分實現效益增長的傳統產能公司可能僅通過資產減值準備做到“報表去產能”,去產能質量有待提高。

與此同時,部分傳統行業仍出現業績大幅度下滑。受國際油價低位震蕩、國內天然氣大幅下降等因素影響,滬市石油開采業及加工業上市公司2016年營收及凈利潤同比下滑約5%。以石化油服為例,2016年巨虧161.15億元,凈利潤同比增長率為-65933.66%。今年一季度公司虧損幅度雖較上年同期有所改善,但虧損額仍高達13.45億元。

三是新興動能對經濟發展支持作用仍待培育。

從上市公司業績表現來看,新興動能發展較為迅猛,但在一定程度上,對經濟發展的支撐作用與傳統產能相比仍有差距。如滬市中鐵路設備、醫藥制造、電器制造、汽車等行業總資產規模僅為煤炭、石油、黑色金屬及有色金屬等傳統產能的40%。

多位經濟界人士分析認為,上市公司財報顯示,伴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初見成效,新舊動能加速轉換。但在“三期疊加”背景下,經濟發展仍處于爬坡過坎的艱難過程,產能過剩、需求不足等結構性矛盾尚未實質扭轉,仍需進一步化解。

杠桿風險仍然較高 民企業績增長明顯好于國企

上市公司財報暴露出部分企業存在各類經營風險,值得引起關注。主要包括如下三個方面。

一是業績滑坡甚至虧損。

數據顯示,2016年滬市419家上市公司凈利潤下降,其中145家降幅超過50%;236家公司主營業務虧損,其中131家依靠政府補助、資產處置收益等非經常性損益項目實現盈利;107家虧損公司中,31家公司因兩年虧損等財務指標觸及退市指標被實施退市風險警示,2家公司因連續三年虧損被暫停上市。同期深市有42家公司處于退市風險警示狀態。

二是盈利質量不高,杠桿風險較高。

滬市1157家盈利公司中,212家公司經營活動產生的現金流凈額為負,部分非金融類公司存在杠桿比率較高現象,180余家公司資產負債率達70%以上。

三是治理和規范運作方面存在缺陷。

以滬市為例,51家公司年度報告被年審會計師出具非標準審計意見;部分公司會計政策、估計和處理不規范,對財務報表結果產生不當影響;部分公司內部控制被出具否定或無法表示意見。

不過,上市公司財報顯示,不同經濟成分發展也呈現較大差異,得益于各項支持非公有制經濟發展政策措施的深入落實,民營經濟的增長明顯好于國有經濟。

以滬市為例,除金融行業外,國企主要分布于采掘、電力、交通運輸、汽車、鋼鐵等傳統制造業。受周期性等因素影響,2016年滬市國企收入同比僅上升2.41%,凈利潤則下降1.28%,低于滬市平均水平。

與之形成鮮明對比的是,滬市民企同期收入和利潤實現“雙升”,增長率分別達到20%和29%,遠高于滬市平均水平。

上交所資本市場研究所分析認為,在國企混改政策引導下,國企以并購重組為抓手積極推動提質增效。但受限于管理機制、行業周期等多種因素影響,經營效益增長仍有待提升。有必要加快推進國企國資改革,并以提高核心競爭力和資源配置效率為目標,形成有效的公司治理、靈活高效的市場化經營機制,以進一步發揮助推經濟發展的關鍵作用。

推進新舊動能轉換 實體經濟回暖明顯

近期,在深圳比亞迪公司,董事長王傳福興奮地向記者描繪著公司的“云軌”未來。“比亞迪為云軌項目5年累計投入50億元,目前成效開始顯現,現在已有5座城市開工建設。”王傳福說。在不少業界人士看來,發展“云軌”、推進公共交通的供給側改革,能助力解決交通擁堵、空氣污染等“城市病”,帶動系統集成、電池電力等相關產業發展。比亞迪2016年年報顯示,公司營業總收入達1034.7億元,同比增長29.32%,凈利潤增長78.94%。

從滬深上市公司財報觀察,像比亞迪公司這樣,通過研發創新、推進供給側改革,并帶動企業業績好轉的上市公司不在少數。2016年,滬市公司共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24.46萬億元、2.18萬億元,同比上升4.55%、1.29%,扭轉2015年營收、利潤雙降的局面;深市上市公司實現營業總收入、凈利潤8.21萬億元、0.58萬億元,同比增長15.10%、26.39%,增速相比2015年大幅上漲。

面對錯綜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不少企業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常態,以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為主線,積極推進結構調整和新舊動能轉換,也出現了不少亮點。

首先,實體經濟回暖明顯,供給側改革扎實推進。以滬市為例,2016年,扣除金融類企業,滬市實體類公司實現營業收入、凈利潤18.91萬億元、0.72萬億元,分別同比上升5.72%、12.98%,一改2015年-8.57%、-21.93%頹勢,實體經濟回暖態勢顯現。不少傳統行業企業加大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力度,業績明顯改善。如化工龍頭企業萬華化學,在經歷2015年業績下滑后,2016年實現凈利潤36.79億元,同比增長128.57%。

其次,“三去一降一補”取得階段性成果,經濟結構調整不斷深化。深市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深市鋼鐵行業、煤炭行業固定資產投資額,分別同比下降19.43%、18.05%。深市房地產企業存貨在總資產中占比由2015年末的60.19%降低至2016年末的53.96%。以萬科為例,在公司持續觀察的14個主要城市中,2015年末新房庫存為1.39億平方米,2016年末降至0.93億平方米。

再次,戰略性新興產業持續增長,創新驅動發展戰略深入實施。以深市為例,目前共有戰略性新興產業上市公司784家,占深市上市公司家數的40.04%,2016年實現營業總收入、凈利潤25056.43億元、1971.03億元,同比增長19.57%、26.94%。“目前國家正在大力推進發展綠色環保產業,我們要抓住這個機會,把細分領域事情做好。”東江環保總裁陳曙生說。東江環保主營業務為危廢處理,2016年公司實現凈利潤5.34億元,同比增速60.53%。

實施穿透式監管 謹防金融風險向實體經濟傳導

多位業內人士認為,當前經濟向好受周期性等因素影響,經濟結構調整仍面臨考驗和風險。他們呼吁進一步發揮資本市場優化資源配置功能和服務實體經濟的作用,從監管和服務兩方面入手,多舉措提升企業整體質量。

在監管方面,應通過繼續全面加強一線監管,整治市場亂象,抑制上市公司“脫實向虛”的不良傾向。

首先,從嚴監管概念炒作、“忽悠式”重組、大股東清倉式減持等市場亂象,繼續完善高送轉、股東減持、權益變動等相關配套制度。

其次,持續推進全方位、實質性監管。從公司、中介、交易、會員等各方面入手,全面強化一線監管。堅決打擊擾亂市場秩序行為,切實強化公司責任意識,讓中介機構承擔起“看門人”責任,改善資本市場生態。

再次,實施穿透式監管,防止金融風險向實體經濟傳導。對杠桿增持、舉牌等行為,強化出資方、資金來源、杠桿水平等方面穿透式披露,在揭示風險的同時,避免違規杠桿資金流入股市導致金融風險“交叉感染”。

在服務方面,一是充分發揮資本市場融資平臺作用,主動對接新興制造、新興產業發展國家戰略,支持更多代表經濟轉型方向的新興技術、高端制造、創新業態企業上市,優化上市公司結構。

二是利用可轉債、優先股等再融資品種,助力企業降低融資成本、發展壯大。

三是積極支持上市公司利用并購重組實現結構調整和轉型升級。對符合國家產業政策、有利于幫助上市公司化解過剩產能、支持實體經濟發展等重大資產重組事項,一線監管機構應加大政策咨詢服務力度,提高信息披露事后審核效率,引導鼓勵上市公司主動利用資本市場持續改善經營質量。

標簽失業 上市 公司

閱讀了該文章的用戶還閱讀了

熱門關鍵詞

為您推薦

行情
概念
新股
研報
漲停
要聞
產業
國內
國際
專題
美股
港股
外匯
期貨
黃金
公募
私募
理財
信托
排行
融資
創業
動態
觀點
保險
汽車
房產
P2P
投稿專欄
課堂
熱點
視頻
戰略

欄目導航

股市行情
股票
學股
名家
財經
區塊鏈
網站地圖

財經365所刊載內容之知識產權為財經365及/或相關權利人專屬所有或持有。未經許可,禁止進行轉載、摘編、復制及建立鏡像等任何使用。

魯ICP備17012268號-3 Copyright 財經365 All Rights Reserved 版權所有 復制必究 Copyright ? 2017股票入門基礎知識財經365版權所有 證券投資咨詢許可證號為:ZX0036 站長統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