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穆迪的評級似乎犯下了一個‘不充分、不成熟’的錯誤,因為它誤解了目前中國經濟的狀態。”
大成基金首席經濟學家、中國財富研究院研究員姚余棟表示,在全球經歷上一次國際金融危機之后,學者在總結經驗教訓的時候發現,當時評級機構的評級都是順周期的,就是“好的時候它說好,壞的時候它說壞”。姚余棟表示,可能這個評級機構(穆迪)也接受了這樣一個批評,于是就好像要開始不再給出順周期的評級,但是這樣很容易發生另一種錯誤——不充分、不成熟的評級錯誤。
姚余棟表示,穆迪此次下調中國信用評級,顯然是誤解了目前中國經濟的狀態。首先,穆迪認為中國經濟將來有下行的跡象,依靠的是傳統的推測依據,卻忽視了中國實際上從兩年前中央經濟工作會議開始就已經實施了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這個改革在全球都是有創新意義的,而且成效明顯。這一改革促使了中國經濟的迅速反彈,現在中國一季度GDP增長已經超過了10%。
中國目前正在實施的供給側改革,其中一個很重要的任務,就是要進行去杠桿。從這一點上來說,實際上是中國政府已經非常清晰地認識到了債務存在的高杠桿,特別是企業部門高杠桿的問題,也開始著手在解決。具體采取的措施,包括很多方面,比如說從中國人民銀行來說,已經在貨幣政策領域采取宏觀審慎的態度,這在全球也是比較領先的,已經把整個銀行資產負債表納入了宏觀審慎的范圍,在美聯儲也沒有這樣做,此舉是非常有利于中國去杠桿的。
另外,中國的銀行體系現改革也已經取得了實質性的進展,它的壞賬率從上升已經轉為下降狀態,目前控制在2%以內。同時中國政府出的債轉股也是非常具有意義的,姚余棟表示:“我們解決高杠桿問題很大程度上依賴債轉股,可能以后達到了五千億元規模,這個量也是很快的。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也對整個中國的銀行體系及中國經濟總體發展狀況給出了比較全面的積極評價,我覺得比穆迪更客觀一些。”
姚余棟呼吁,包括穆迪在內的國際評級機構可能還需要對中國有更多的了解。過去國際上對中國經濟總是有一些誤判,比如說上世紀90年代初中國銀行業出現了一些問題,實際上最后也成功重組了債務。大約5年前左右,有觀點質疑中國的地方政府債務問題,實際上從“國務院關于加強地方政府性債務管理的意見”,即“43號文”以后,地方政府債務問題也就得到了有效的遏制。姚余棟表示,即便不再一一列舉,也能夠看出,一直以來中國都是能夠客觀認識到問題、并努力找到解決方式的一個國家。
最后,姚余棟總結說:“我覺得穆迪沒有考慮到中國的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沒有意識到它的創新意義和實質效果;沒有考慮到中國在貨幣政策上已經添加了宏觀審慎這樣的態度;沒有意識到銀行體系的健全和債轉股已經實質性的推進。如果穆迪作為一個國際評級機構繼續這樣的話,未來是會影響它的自身聲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