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中國經濟是否進入新周期是學界眼下討論的話題之一。對此,兩年前提出新周期概念的中國國家發改委宏觀經濟研究員首席專家陳東琪認為,中國的供給側結構型改革效果正在顯效,對中國經濟質量的提升顯而易見,中國已經步入新周期的門檻,今年GDP增幅預計可達6.8%左右,GDP總量可達82萬億元人民幣左右。
他指出,中國經濟正呈現穩定性,適應性,均衡性和有效性的新周期特點,因此不必太在意GDP的短期波動,未來幾年中國經濟仍會在6-7%之間波動;但匯率、房地產和債務風險仍需高度重視。
“中國經濟的復蘇是很不起眼地復蘇,是微復蘇,是結構型復蘇,正從以往的要素驅動轉向創新驅動,新動能對經濟的貢獻正在增加,看看長三角,珠三角涌現出那么多有創新能力的企業。”陳東琪稱。
他認為,盡管8月份CPI和PPI均有回升,但仔細分析物價上漲的背后與供給側改革后有效供給和有效需求的對應性提高有關,因為原來無效供給對應有效需求,就產生供大于求;而現在無效供給減少,同時糧食結構、工業品結構都在升級,在現實中感覺到過剩的東西少了,產品的價格也在提高,這主要是供給側改革本身的收縮效應。
同時需求端對高端商品的需求仍然強勁,包括企業和家庭個人,企業需要高端產品,智能制造需要更好的鋼材;紙漲價和中小企業因環保關停大企業提高價格以及需求水平提高有關。
“今年CPI在2%左右,明年2.5%左右,主要看糧食價格,而PPI不會那么高了。今后幾年通脹不會很高,估計在2-3%之間,原因在于一是工業品制造能力很強、房地產價格泡沫正在逐步擠壓、糧食生產率提高。”陳東琪稱。
他認為,6-7%的GDP增幅對應2%左右的CPI漲幅是一個比較合理的匹配。只要今年CPI在2%左右,PPI在6%左右,應該比較理想,工業經濟沒有緊縮效應了。
中國8月居民消費價格指數(CPI)同比上漲1.8%,同比漲幅創七個月新高,連續一年維持正增長的PPI亦創四個月新高,工業生產者出廠價格指數(PPI)同比上漲6.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