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江高科總經理葛培健日前在接受中國證券報記者采訪時表示,園區的屬性是“房產”還是“產業”,是“低端”還是“高端”,需要通過股權投資實現。股權投資可以讓開發主體與園區產業項目形成命運共同體,同時通過投資,引導園區產業的發展方向。
對未來的產業園區而言,將更多的是去房地產化,是更多地實現產業導向。股權投資可以一方面為園區開發主體的運營打造內在平衡機制,實現從土地財政到稅收財政的轉變,即解決“錢從哪里來”的問題。另一方面,可以通過投資項目的資本運作,在資本市場獲取更大的收益。并通過循環滾動的方式,形成“投資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布局,即解決“錢怎么不斷的來”的問題。
金融機構參與科創園區建設
據不完全統計,自1996年起,我國部分國有園區開發公司開始涉足股權投資。例如:長春高新(000661)于1996年,募集資金投向了某生產基因工程藥物項目,農業復合棚膜項目,超扭曲液晶顯示項目等項目。
蘇州高新(600736)于1996年,將募集資金投向了AH型萬能式斷路器項目,同時參股江蘇富士通通訊技術有限公司。張江高科(600895)于1997年投資了復旦張江項目。中關村(000931)于1998年募集資金籌建中關村科技項目風險投資(基金)1億元。長春高新最早起家的項目,就是源自張江高科技園區內科技企業的技術專利。
但股權投資對于園區開發公司,特別是上市開發公司而言,在一開始并非是“主業”,因為在上世紀90年代初上市公司面臨的兩大任務是:加快開發出形象、募集資金搞開發。而經過多年的基礎設施建設,園區內的企業或技術研發已經開始嶄露頭角,但對于很多技術研發企業而言,當時的資本市場發達程度并不能完全支撐其快速發展的需求,為此,作為園區開發的主體,上市公司通過強大的融資功能,可以通過股權投資與園區企業建立合作紐帶,但此時的紐帶更多的是一種“幫一把”、“扶一把”、“推一把”的概念,甚至是對未入駐企業進行“招商”的手段之一,與如今張江高科所提出的“時間合伙人”理念初衷不同,也就是說,這個階段,股權投資更多的是上市公司的一種“副業”。
張江高科轉型
“可以說,加大產業投資的布局,也是內在的一種迫不得已,是企業實現可持續發展的內生動力。”葛培健指出。
張江科學城等戰略的實施,一是意味著傳統園區開發模式的終結,園區開發進入轉型發展的新時期。即從土地財政向稅收財政的轉變,從房地產開發向產業創新引領的轉變,從土地資源買賣到創新資源流動的轉變。也就說,園區開發運營要走產業引領、創新驅動的新路,這也從另外一個角度佐證了張江高科“房東+股東”模式的前瞻性,即保留租金收入,把房地產的買賣收入靠投資收益來替代,又切入了整個園區科創企業全生命周期,來最大限度來分享園區企業全生命周期的價值。
二是標志著“偽產業地產”時代的結束,預示著“產業引領+基金操盤”時代的真正到來。未來的園區發展不會再是各地招商局領導“全國蹲點”的做法了,而是更加注重資源有序流動,通過產業整體設計、各地分工協同、資源優化配置、資本市場運作,圍繞“產業引領、基金操盤、精準定制、增值服務、運營為王”這五個方面實現創新。要實現這五個方面的突破,關鍵是要對接國家戰略、尋求先進對標、實現產業升級、注重資源整合。
張江高科參與產業投資的歷史可以追溯到90年代末,如果說早期張江高科參與產業投資的目的更多的是配合園區招商和服務,現在張江高科的產業投資已經完全走出了自己獨樹一幟、特征鮮明的一條道路,即:深耕張江園區,以科技投行為引領,通過產業投資與科技地產和創新服務的有機融合和高效聯動打造獨特的“新三商”的商業模式,并以培育和打造具有國際影響力的本土引擎企業作為自身的使命和重任。
截至2017年3月,張江高科對外投資項目規模為37.89億元,累計投資創業投資類項目99個(含直投和委投)。其中,已上市企業26家(包括完全退出8家),預披露企業2家,擬上市企業12家,改制企業1家,真正形成了“投資一批、股改一批、上市一批、退出一批、儲備一批”的良性循環。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