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業、投資和理財的三三四(“三違反”45號文、“三套利”46號文、”四不當”53號文 )專項治理工作仍在強勢推進,證券時報記者獲悉,盡管各銀行進度不一,但大部分已進入自查收尾階段,并已向監管報送自查報告;個別進度快的,自查已全面結束,上月就已拿到監管反饋的意見進入整改階段。
監管摸底與清理交叉性金融系統風險的決心堅定。有銀行人士直言,“陣痛肯定有,但以前太野的路子肯定得改,改不好的話,負責人要被問責”。
普遍已自查收尾
記者采訪了股、城、農三種類型銀行,發現各銀行進度不一。
“我們還在自查階段,剛開完半年工作會議法律合規部還在形成報告。不過應該快了,對分支行的抽查已完畢。”某股份行總行人士透露。
某南部城商行資產管理部人士告訴記者,該公司已經自查完畢,報告也報給監管部門了。自查是針對監管文件的每條規定寫說明,例如監管說“這條不能怎么做”,他們就要詳細描述該行是怎么做的、違不違規,監管再根據該行的回復來檢查是否與實際一致。
“我們已經自查完畢,報告也已經提交,監管沒有進場調查。我行情況有點特殊,三年一次的綜合檢查,銀監局已經來過一次了。”某大中型城商行金融市場業務相關人士表示。
另一家農商行金融市場業務高管也稱,該行的自查差不多結束了。之前為了研究“三三四”,該行整個部門停了兩個多月。
“我們自查還沒有結束。銀監局4月末已經來過一輪。等我們遞交報告,應該還要來。”某城商行資管人士稱。
“我們的進度算很快了。大概6月中旬向銀監局和現場檢查局提交了自查報告,他們很快過來驗收(根據銀行的報告來實地盡調是否與報送情況一致),7月份我們就收到了整改意見。我們現在已開始整改,盡量11月前全部整改完畢,再上交報告。”某中小上市行金融市場人士告訴記者。
在一些受訪對象看來,“自查是排雷,整改是攻堅”。 “陣痛肯定有,但以前太野的路子肯定得改,改不好的,負責人要被問責。”某銀行金融市場條線高管直言。
上述業內人士的話描繪了“三三四”專項治理工作的大概路徑:銀行自查和監管復檢相結合。首先銀行組織分支行自查并形成報告,;再來監管進場復查。需要說明的是,也有銀行業人士反映監管進場檢查是抽查性質的,銀監會現場檢查局負責全國性銀行的抽查,銀監局負責轄區所管銀行的抽查。不過,雖說是抽查,主要的銀行業法人機構是全數被覆蓋的。
總之,銀行的自查普遍已進入收尾階段,進度快的已全面結束并得到了監管的整改意見。如果嚴格執行銀監會下發的三個通知的整改截止時間,各個銀行將必須在11月30日之前完成所有非合規之處的整改與問責,并最終形成報告上報監管。
同業負債半年縮水萬億
雖然銀行的半年報還未正式進入披露期,但同業業務的收縮,不僅僅停留在業內人士的口頭判斷里,也已在央行最新公布的資產負債表和信貸收支表上得到了反應。
按照央行公布的其他存款性公司資產負債表,以“對其他存款性公司負債”和“對其他金融性公司負債”兩個科目來計算同業負債的話,6月底銀行同業負債為28.54萬億元,環比下降了795.71億元,上半年共計下降了1.67萬億元。
而同樣由央行公布的銀行信貸收支表,出具的數據則提供了更為細化的觀察角度:以“賣出回購”、“銀行業存款類金融機構往來(來源方)”以及“非存款類金融機構存款”三個科目為同業負債的統計口徑來測算,同業負債規模上半年同樣在下降,但中小行和大行的走勢出現了分化。
中小行6月末同業負債為23.44萬億元,環比減少5853.11億元,上半年共計下降8818.82億元;6月末大行同業負債為7.08萬億元,環比增加7321.6億元,但上半年共計還是下降了5561.5億元。
兩項匯總后,我國銀行業同業負債總額為30.5萬億元,上半年共下降了1.44萬億元。
雖然因為央行統計口徑存在差異,兩組數據測算出的上半年同業負債降幅(1.67萬億元與1.44萬億元)數據存在些許出入,但卻反映了同樣的趨勢——銀行的同業負債余額在收縮。
往深層次看,監管的一系列重拳正在逼迫銀行調整資產與負債結構,業內人士判斷同業業務創造的利潤也將大幅縮水,這將會在要披露的銀行財報上得到驗證。(原標題:“三三四”治理強勢推進 同業負債半年縮水萬億)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