紙媒與實體書店正面對走向式微的共同命運,對于一輩子與紙媒相守的我,“紙的時代”這四個字,叫我感受到經營者蘊含著的一種宣言式的堅守。又仿佛是對電子時代的某種對峙與宣戰。
坐落在廈門海滄區的紙的時代書店。
旅途中總是行色匆匆,卻總愛在不同的城市里逛一逛不同的書店。感受不同城市的文化脈搏。
這天從廈門市區出發,大約半小時的車程,一路經過海滄大橋,到了海滄區,一個稱為大摩阿羅海的商場里,聽當地人介紹,那里有家被廈門人視如文化地標的“紙的時代”書店。
初次聽到“紙的時代”這名,心弦有所撥動,都說這是個電子閱讀的時代,在這樣的時代里,敢于將書店取名“紙的時代”,無論如何,已經顯示出店家的膽識與立意。
紙媒與實體書店正面對走向式微的共同命運,對于一輩子與紙媒相守的我,“紙的時代”這四個字,叫我感受到經營者蘊含著的一種宣言式的堅守。又仿佛是對電子時代的某種對峙與宣戰。
也因為這四個字,我來到了阿羅海商場,行走在商場內,幾番尋覓之下,終于遠遠望見了建筑物盡頭,高牆上掛著的幾個大大的白色繁體字:紙的時代書店。望著那幾個字,如此理直氣壯,如此高高在上,竟帶著幾許飛揚跋扈。
書店遠比我想象的大,走進店內,最吸引視線的,是墻上一整片一整片的,從下到上,一直至天花板的落地大書架,架上密密麻麻擺滿各類書籍,說是書店,竟有了類似大型圖書館,書海浩瀚的視覺效果。書店里有很大部分規劃為閱讀區,座位很多,坐椅、沙發椅,不同造型的椅子散落書店間,不管你買不買這里的咖啡茶水,書店一律歡迎客人坐著讀書、寫字。
店里還有大片大片的落地玻璃窗,將室外的綠意與湖光水影框進視線,陽光透過玻璃長窗照進書店內,一種美好的閱讀氛圍已輕易帶出。更特別的是,書架旁,看起來穩妥的黑色梯子靜立在那兒,有人正站在梯子上,探尋著書架上層擺放著琳瑯滿目的書籍。
在書架四周逛了逛,店內書籍大多為文學、藝術、人文社科、建筑、設計、旅游類書籍,買了杯花茶,選了書,靠窗的位子正巧有人離去,一邊坐著看書,心里疑惑著書店主人如何能持續經營這樣一家書店。對面坐著的一位年輕女子,像是大專學生,正好放下書望了過來,職業病發作,我借機打探:要經營那么大一家書店,真不容易啊?看出我是旅客,那女子說,這家書店不在營利 ,他們定位為公益性書店,只在乎以紙為載體,傳承文化。接著說,書店主人也是阿羅海商場的經營者,因此能夠選出整個商場最美麗養眼的地點開書店。
后來我才知道,紙的時代書店早在2013年已開業,4年過去了,目前除廈門之外,合肥、鄭州、桂林都有分店。每家書店還定期舉辦名家講座、藝文展覽、親子閱讀等活動。
都說全球實體書店慘淡經營,近年來在中國旅行,在不同的城市里,卻又常在無意之間,與一些別具一格的民營獨立書店不期而遇。
在青島的時候,特地去了萬象城商場,據聞那里可以找到兩家風格全然不同的民營書店,“方所”書店是其一,另一家則是稱為“貓的天空之城”的概念書店。
走進方所書店,感覺有點似曾相識,很快的就叫人聯想起臺灣的誠品書店,那是一種將圖書與生活美學相結合的經營概念,書店除了賣書,也賣陶瓷器、服飾等時尚生活用品,但即便如此,作為書店,方所在選書、引進書種方面還是很夠專業的,走出書店大門時,我興高采烈的拎了一袋我心目中的好書。
在萬象城另一端,“貓的天空之城”招牌上有這行字: “一家書店溫暖一座城市”,這小小一行字,看似一種自我期許,也似一種經營理念。除了書籍和雜志,這里也是明信片主題店,陳列著各式各樣,各種主題的明信片和手繪地圖。時至今日,“貓空”在全中國設有十數家連鎖書店,包括了南京、上海、大連、天津、武漢、成都、青島等大城市。店內清新的裝潢設計,使到許多人進門后,樂于買杯咖啡坐在書店附屬的咖啡座里享受帶有紙香的美好時光。
2009年起源于蘇州小巷的貓的天空之城簡稱貓空書店,據說,貓空之所以一開業即聲名鵲起,是因為學設計的老板,在那一年推出了第一張蘇州手繪地圖。
這些年在不同的城市里, 走過的每一家書店都有各自的性格和風采,在電子時代里,感謝這些書店仍以各自的堅持與守望的姿態站穩腳步,為我匆促的旅途 ,平添了一次又一次的欣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