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下半年以來,山西省級層面出臺25個改革類制度性文件,涉及經濟轉型、國資國企、電力體制、生態環保、司法體制、黨的建設等改革領域,各級領導干部當起改革“施工隊長”。
“資源枯竭礦、廠辦大集團、企業辦社會、人多負擔重”,不少國企背著包袱賽跑。僅企業辦社會一項,同煤集團每年就要花費40多億元。
國企改革是今年山西強力推進的重大改革之一。今年以來,同煤首批職工家屬區的水、電、暖和物業管理職能加快移交地方。這一庖丁解牛式的改革,使企業辦社會這塊難啃的“硬骨頭”有望“骨肉”分解。
開發區是山西改革創新的“主戰場”。去年底,山西啟動開發區“二次創業”,用全省2%的國土面積建設開發區。面積僅7.53平方公里的長治國家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曾是全國國家級高新區中面積最小的,一些千方百計引來的好項目無法落地。今年長治高新區面積擴大到104平方公里,一批機器人、大數據等項目正在洽談。
堅定轉型定力 拓展轉型路徑
山西省委省政府強調,雖然經濟回暖,但轉型定力一刻不能松。省政府主要領導明確指出,不要只盯著地下的煤,要換個腦子看資源。
“煤炭是資源,文化同樣是資源。”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舊石器文化遺址、金元以來的地上古建筑數量,山西均居全國第一。
近期,山西啟動149處旅游景區景點體制機制改革創新,發布187個旅游項目集中招商,旅游類競技節目《人說山西好風光》連辦兩季,火爆熒屏。晉山晉水和厚重文化正成為煤炭大省的“金飯碗”。
大數據成為山西“下一個能源”。今年是山西大數據規劃實施元年,阿里巴巴、華為等一批大數據引進項目加速落地,百度云計算(陽泉)中心安全運行兩年,今年繼續擴容。
文化旅游、大數據、節能環保、現代服務業……為加快轉型,山西快馬加鞭,接連打出組合拳:
3月,新出臺的考核評價辦法用六成指標考轉型、考創新;月底,山西又決定,用二流財政實施一流人才政策。
4月,招商引資工作被列為“一把手工程”;月底,首批總投資千億元的71個項目在山西轉型綜合改革示范區開工奠基。
5月,全省試行企業投資項目承諾制,變“先批后建”為“先建后驗”,唱響“人說山西好環境”;中下旬,62家央企千億元投資助力山西轉型發展,累計對接合作項目162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