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采完最后一個采煤工作面,資源枯竭的晉煤集團王臺鋪礦進入關井階段,在礦區“嗡嗡嗡”響了60年的電機聲消失了,數千名職工陸續走上新崗位。
今年,擺在晉煤集團面前的是這樣一組數據:
3座老礦關閉,退出產能635萬噸;1座新礦被置換出,增加先進產能600萬噸;3座主力礦入圍全國科學產能百強,總產能2500多萬噸。
“退一步”是為了“進兩步”,退出落后產能是為了改變山西“一煤獨大、大而不強”的產業現狀。
山西煤炭產量與內蒙古相當,但煤礦數量是內蒙古的兩倍;神華集團煤炭產量相當于山西產量的一半,但人員只有山西的十分之一。人員多、包袱重,是山西煤炭行業通病。
伴隨價格下行,從“噸煤利潤買不起一瓶礦泉水”到“挖一噸虧十元”,山西經濟一度陷入長達30個月的“三九隆冬”。
供給側結構性改革成為扭轉經濟困局的“關鍵一招”。受益于“三去一降一補”,山西煤炭行業扭虧為盈,清理欠薪欠保上百億元;太鋼集團研制出圓珠筆尖秘方,摘掉了小筆尖上的“洋帽子”;從發射平臺、飛船零部件到航天員健身器材,山西制造助力神舟飛天……
今年以來,煤、焦、鋼市場向好,山西優化產業結構的決心不動搖,在去年大力去產能基礎上,年內再關18座煤礦,退出煤炭產能1740萬噸,退出鋼鐵產能170萬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