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份市場走勢頗為動蕩不安,股指“W形”的運行軌跡好似“過山車”。期間隨著市場的幾度回暖,大宗交易的成交熱情也有所高漲,月成交金額相比4月份明顯放大。
成交規模環比回升
解禁并不等同于減持,但從歷史數據看,解禁規模卻往往與減持規模具有較高的同步性。6月份為2017年的解禁絕對低點,月解禁金額預計為1431.29億元,而4月份則是年內的次低點,1436.62億元的解禁規模和6月份相差甚微。5月份,隨著市場中解禁規模的放大,通過大宗交易平臺的減持行為也有所增多,據Wind資訊數據統計,月內兩市共有442家公司發生大宗交易1263次,累計成交39.28億股,成交總金額519.49億元,整體來看,成交規模較4月份放大了20%(4月份有407家公司發生大宗交易1083次,累計成交31.24億股,成交總金額432.92億元)。
整體統計5月份大宗交易市場的折價情況,1263次交易平均折價率為3.4%,較4月份的2.88%有所升高。4月份,隨著市場的大幅回調,上市公司股東惜售情緒明顯,期間264筆交易實現溢價成交,占月內全部交易比重的24.38%,其中,還有34筆交易的溢價率高于9.9%,實現了以漲停的價格成交。而觀察5月份的數據發現,235筆溢價成交的交易占月內全部交易比重的18.61%,實現以漲停價格溢價成交的交易僅有10筆。5月25日,陽光城發生的1000萬股涉及金額6020萬元的交易溢價率最高,6.02元的成交價相比前一日5.47元的收盤價溢價10.05%。
家電白馬股成近期被減持主要對象
統計數據顯示,5月份的大宗交易市場,共有116家公司月成交金額超過億元,其中,又以美的集團、中國太保、新湖中寶、興源環境、分眾傳媒的成交規模最大,月成交額均超過了10億元,美的集團以46.4億元拔得了月內交易規模的頭籌。
近日,美的集團實際控制人何享健的大額減持,使得頗受追捧的家電白馬股蒙上了一層陰影,也由此引發了業內對于董監高減持股份相關規定的激烈討論。而作為“漂亮50”成長股的代表,近期多只家電股突然集體被自家人減持,也著實令投資者倍感意外。不過,從市場走勢看,美的集團的股價并沒有遭到大股東減持的影響,反而是不斷震蕩攀升,甚至在5月23日盤中還創出了36.58元的歷史高點,月內也累計實現了7.31%的階段漲幅,而同期,深證綜指卻出現了3.61%的下滑。公司股價之所以運行平穩,分析認為與以公募基金為主的機構“接盤”有關。數據顯示,5月4日,有93家機構調研美的集團。5月10日,美的集團又迎來49家機構的扎堆調研,而這次幾乎是清一色的QFII。5月18日,美的集團月內第3次迎來機構的集體“問候”,34家調研機構同樣多為外資機構QFII。統計發現,一季度共有253只公募基金將美的集團納入前十大重倉股名單,持股總市值97.96億元。
減持新規出臺
另外,5月份大宗交易市場值得一提的是中國證監會發布了《上市公司股東、董監高減持股份的若干規定》,滬深交易所同時出臺完善減持制度專門規則。這是證監會繼2015年7月、2016年1月兩次發布類似規定的再次規范,是對大股東減持制度的再度升級。其中,一些大股東通過大宗交易方式轉讓股份,再由受讓方通過二級市場賣出,以“過橋減持”的方式規避監管成為此次規范的重點。
減持新規最大的影響是堵住了利用大宗交易進行“過橋減持”的口子。據機構測算,由于此前的減持規定未對通過大宗交易過橋減持做出限制,使大宗交易成為了上市公司主要股東實施減持的“主渠道”。據統計,大宗交易受讓方平均持股時間為20個交易日,七個交易日以內就通過集中競價交易賣出的占到受讓股份的68%左右,大宗交易顯露出了很明顯的“過橋通道”的性質。而新規明確,大股東(控股股東及持股5%以上股東)減持或者特定股份減持(即其他股東減持IPO前所獲股份、定增股份),在任意連續90日內,集中競價交易減持不得超過公司總股本的1%,大宗交易減持不得超過2%。也就是說,大宗交易或集中競價減持,三個月內合計不得超過3%、半年不得超過6%、一年不得超過12%。同時,大宗交易的受讓方在受讓后六個月內不得轉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