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 印度政府數據顯示,中國進口印度貨品在4至6月的第二季度比上年同期上升33個百分點,顯示了即使兩國如何口誅筆伐,消費者需求卻很誠實;但這個趨勢已引起印方注意。
印度國家銀行一份報告指出,第二季度印度共入口價值180億美元的中國商品,上年同期的數字是135億美元。中國進口貨物增加的一大原因是印度盧比強勢,2月以來盧比兌美元上漲5.5%,兌人民幣升3.7%;保守估計,單單是5月印度受惠于盧比升值而省下39億美元。
不過,印度對中國的貿易逆差問題引起新德里關注,去年兩國雙邊貿易額達700億美元,而目前印度與中國的貿易赤字已達511億美元,入口貨品中最多的是電子、化工及工程相關產品。報告又警告指,印度以低廉匯價大量入口中國商品,或對當地工業造成壓力。除了美國總統特朗普瞄準中國對外貿易外,印度方面原來已一早行動,向部份入口商品征收反傾銷稅。
印度政府將從中國進口的93種產品征收反傾銷稅,措施主要針對化工、石化、鋼鐵等產品
印度對華實施反傾銷稅救救本地工業
印度《The Northlines》上周報道,印度政府將從中國進口的93種產品中,征收反傾銷稅,措施主要針對化工、石化、鋼鐵及金屬制品、纖維和紗線、機械產品、橡膠或塑膠制品、電子產品及消費品等。
早前印度輪軚工業的主要成員與當局展開會談,要求對中國大陸的卡車和子午線輪軚征收反傾銷稅。本月1日,中國商務部引述印度商工部裁定指中國進口的充氣子午線輪軚屬傾銷行為,損害了印度本地工業,未來將每噸征收245.35到452.33美元的反傾銷稅。
中國商務部發言人高峰曾指出,今年上半年中國產品遭受15個國家和地區發起的37宗貿易救濟調查。印度占當中12宗,屬對華發起貿易調查最多的國家。根據世貿組織和OECD、聯合國貿發會議共同發布的《二十國集團貿易投資措施報告》,中國目前仍然是貿易救濟調查的最大目標國。
貿易救濟:貿易救濟(Trade Remedies)指當外國進口對本地產業造成負面影響時,政府就減輕以至消除該類負面影響所探取的措施,可以包括反傾銷、反補貼及保障措施。
印度右翼團體以大喇叭廣播,呼吁民眾拒絕購買中國貨
抵制中國貨“給中國上一課”
面對兩國因邊境爭議而交惡,雖然不少商界人士均放話指貿易不會因政治壓力受影響,但事實上印度不斷有聲音提出要抵制中國制產品。
上月孟買學校校長聯會會長Prashant Redij表示:“當中國政府以軍隊對抗印度時,作為(印度)國民,我們要確保沒有幫助中國經濟增長。”當地有大約1900名校長是聯會會員,聲明足以影響大量學校行政--不再使用中國制的文具及用品,作為愛國的證明。“如果家長們都購買本地產品,增長的就會是我們的經濟而非中國的。”他又說。
《印度斯坦時報》報道,右翼印度教團體民族志工組織(RSS)及其附屬組織民族覺醒論壇(SJM)在近日多次呼吁印度民眾杯葛中國貨,甚至連阿里巴巴投資的電子支付服務Paytm亦成為抵制對象。本月初SJM曾開著一輛裝有大喇叭的大巴沿街廣播:“村落將因當地手工藝而繁榮,中國將因抵制中國貨而震動,將中國貨從我們的國家趕出去。”
印度《德干先驅報》報道,執政黨印度人民黨(BJP)在月初的執行委員會會議上呼吁杯葛中國產品,支持印度本地貨。印度人民黨秘書長Shobha Karandlaje表示,印度人民黨強烈認為,印度的安全和利益不能妥協,并會說服商人停止售賣中國制商品,更稱要以抵制中國貨來“給中國上一課”。
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