壓縮銷售費用
“如果殺價太多,國家醫保局需要保證藥品的采購量,從而保證企業的利益。如果這一政策真正落地實施,將大大壓縮企業的銷售費用等。”一位企業人士向《證券日報》記者表示。上述企業人士向記者表示,藥企的高銷售費用一直備受市場詬病。“降價談判的空間主要在銷售中間環節”。政府之所以壓價,也是在于壓縮企業的營銷成本,從而實現藥品降價,讓利于患者。
據同花順(41.90 +1.58%,診股)數據,2018年前三季度,在有數據公布的293家生物醫藥企業中,總計實現10965億元收入,銷售費用約為1780億元,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達16%。94家公司的銷售費用占營收比重超30%,31家公司的銷售費用占營業收入的比重超50%。一位上市藥企董秘此前在接受《證券日報》記者采訪時表示,理論上分析,國家首次藥品集中采購試點將降低藥企對醫院端的銷售費用,但不能全部減掉。對于此事,一位行業人士表示,在現行的醫藥營銷模式下,醫院才是終端出口。真正形成銷售量,是不能忽略醫院的。另外,有人士認為,如果該模式能降低企業營銷成本,尤其是醫院維護成本,那么醫藥代表整體將面臨裁員。值得一提的是,近日,福建省醫療保障局長詹積富在公開場合表示,醫保局的主要任務是讓醫務人員不能再有拿回扣的機會,讓醫務人員不敢再去拿回扣。
短期對業績影響有限
在多家研究機構來看,此事目前對企業的業績影響有限。
銀河證券發布的報告認為,31個品種的采購金額約60億元,占比全國藥品總規模不到0.5%;采購量占比對應品種試點城市總量的30%-50%,占全國總量的10%-15%。低于此前市場預期的試點城市總量的60%至70%。一方面影響力度需待明確回款機制及帶量執行情況,另一方面史上再嚴厲的招標降價也取決于產品競爭格局。
興業證券認為,對于業績,影響相當有限(特別是2019年)。“首先從實施的范圍來看,這次試點31個品種在整個醫藥市場來說不是很大,11個試點城市要擴展到全國,需要比較長的時間。同時這次是一致性評價作為帶量采購的前提,目前,289個基藥目錄口服制劑的一致性評價還遠沒有完成,可以想象包括口服的非基藥及注射劑再評價可能需要4年-5年時間。這個時間能夠給予最夠優秀的上市公司來完成難仿藥、創新藥轉型升級,對業績影響很可控”。此外,對企業來說,帶量采購還是有很多騰挪空間的:對中標的企業,其能夠提升市場份額,銷售費用率也會出現比較大的下降,且外資在這些品種上還占有較大的市場空間,進口替代的空間還比較大,對內資企業的利潤沖擊并不會馬上到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