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9月8日,財政部曝光了5家存在騙取新能源汽車補貼的客車企業(yè)名單。2016年12月和2017年2月,工信部先后兩批次公布了11家新能源汽車騙補名單。業(yè)內人士表示,大家關注的焦點都在客車上,其實新能源物流車騙補情況更嚴重,很多企業(yè)成為漏網之魚,包括誠通集團下屬的中國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
誠通集團的新能源汽車算盤
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是國家確定的戰(zhàn)略性新興產業(yè),發(fā)展新能源汽車產業(yè)是促進汽車工業(yè)轉型升級的重要舉措。按照黨中央、國務院的決策部署,“十二五”期間,財政部會同科技部、工業(yè)和信息化部、發(fā)展改革委等有關部門出臺了支持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和充電基礎設施建設等政策措施,鼓勵企業(yè)生產銷售和用戶購買使用新能源汽車。
自2009年起,中央財政對新能源汽車推廣應用予以補助,截至2015年底中央財政累計安排補助資金334.35億元。在新能源汽車補貼的政策下,中國新能源汽車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新汽”)應運而生,隨著國家查處騙補,現(xiàn)在這個公司又戛然而止。馬正武是誠通集團的董事長,中新汽是誠通集團的孫公司。2013年10月,在馬正武的帶領下,誠通集團布局進入新能源汽車領域。2014年2月14日,誠通集團向合作伙伴承諾:2014年1000輛,2015年5000輛,2016年1000輛,到2018年累計5萬輛,其中誠通集團主要負責終端市場和政府關系。2015年9月,誠通集團旗下的中新汽向三星累計采購價值幾億元的電芯。
車輛閑置
在國家公布的騙取新能源補貼的行為中,較為慣用的手法有 “有車缺電”(如本應裝四塊電池,實際只裝了兩塊電池等)、“標實不符”、閑置車輛(包括賣給關聯(lián)企業(yè)而非終端用戶、提前謀取補貼,也包括賣給終端閑置的)等。中新汽屬于最后一種。知情人士表示,2015年,生產的60輛物流車,在中新汽手里,說是做租賃,其實是關聯(lián)交易,車沒有到市場。
“中新汽只是皮包公司,總共才十幾個辦公人員,整車、電池、技術都來自于外方,組裝也不是他們自己做,然后一輛車就可以得到二三十萬元的財政補貼,補貼額超過了新能源電動物流車的生產成本,也就是說拿到補貼后,這個車賣多少就有多少凈利潤。”上述人士表示。
2016年2月4日,馬正武辦公室召開會議的紀要對于補貼直言不諱。此次會議的紀要稱,中新汽的產業(yè)鏈中的重要任務是:落實車型買車;賣車和租車;拿到地方補貼。馬正武在會議上表示,2016年預計北京新能源汽車補貼范圍在2萬輛,補貼額在80到100億元,誠通集團與中新汽將通力合作,深耕國家政策,以求補貼獲取的最大化。中新汽作為新能源汽車推廣平臺,車輛庫存就是資產,要規(guī)模化囤積整車。
“視為己出”的項目
中新汽的新能源電動物流車只是獲取國家補貼的產物,隨著國家查處騙補和補貼政策的變化,這個項目幾乎流產。“說白了他就是拿著央企的招牌整合資源,這里面不乏關聯(lián)交易、內幕交易,而崔海龍則是馬前卒。”消息人士表示。
雖然中新汽是誠通集團下屬的三級企業(yè),但是誠通集團董事長馬正武把這個項目“視為己出”。記者在誠通集團的官網上看到多篇馬正武帶領中新汽領導調研、考察的新聞,多個新聞中均有崔海龍的身影,二人交相呼應。實際上崔海龍在誠通集團的很多混改項目中,充當馬的“白手套”。
公開新聞報道稱,2015年8月9日,中新汽增資擴股簽約儀式在京舉行,引入大洋電機和崔海龍,這二者決定出資10,301.2776萬元向中新汽進行增資,二者實際認繳出資7,153.668萬元,占中新汽增資擴股后注冊資本的30%。馬正武出席簽約儀式。增資擴股后,中新汽宣稱將通過5年時間,在全國30座以上城市,實現(xiàn)超過30萬輛新能源城市功能性用車推廣布局。
“當時約定保證崔海龍收益,最低收益是銀行同期存款利息。對于個人來說,能參與國企混改本來就是莫大的機遇,而他還能得到保證收益的承諾。崔海龍在爭取利益的時候都是打著馬正武的旗號,要求多分一點。”知情人士透露。
實際上,崔海龍不但參與中新汽的混改,還參與中國物流的混改。2012年12月10日上午,中國物流有限公司多元化改制項目投資人簽約儀式在香格里拉飯店隆重舉行。崔海龍以石河子世榮股權投資有限公司董事長的身份參與中國物流的增資擴股。誠通集團董事長馬正武出席并講話。
“中新汽是第二個“沃特瑪”。實質上還不如沃特瑪,因為沃特瑪花的自己的錢,沃特瑪做電池的有自己的核心技術。它2015年采購的電芯,目前這批貨物不能走向市場,中新汽的賬面上已經不能把這筆費用‘自圓其說’,實質上已經造成了國資流失。”消息人士表示。(原標題:馬正武的新能源汽車補貼算盤)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