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5日,2017中國汽車論壇在上海召開。中國汽車工業協會副會長董揚提出,中國汽車車市尚有潛力,預計未來幾年銷量平均每年增速7%,生產規模將破5000萬輛/年。
5月11日,中國汽車工業協會(中汽協)針對汽車工業產銷數據及行業發展情況提出,中國汽車產業運營目前尚且平穩,但已經進入趨冷的臨界狀態。
對此,董揚認為,不必擔心,未來國內汽車產量將突破5000萬輛,其中4000萬輛面向國內市場,1000萬輛面向海外市場。
據此前中汽協統計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汽車產、銷量分別為2811萬輛及2802萬輛。
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宏觀經濟部副部長張立群稱,此前國內存在城鎮化發展矛盾,人口過度向大城市集中,造成交通擁堵,進一步導致大城市對汽車限購限行,直接減少了200萬輛的市場需求。
張立群補充稱,伴隨著中國城鎮化發展走出周期性谷底,熱點二線城市將接棒一線城市快速發展,以及新城市群帶動三四線城市發展,人氣逐步提高,疊加國內居民本身的用車出行需求,將進一步釋放汽車市場的發展。
董揚預測,今后若干年,中國車市的銷售增速既不會像2015年的4%增速那么低,又不會像2016年14%那么高,每年增速應該在7%左右。
董揚認為,行業應有定力,審時度勢,把握發展節奏。發展好時,開放市場;發展不好時,應著力打造品牌。
伴隨中國汽車市場規模的擴大,中國汽車品牌進步很大。
董揚稱,在過去幾年,中國品牌汽車市場占有率下滑時,曾有觀點認為,此前國內汽車工業以市場換技術的開放策略存在問題,中國品牌被擊垮。
在董揚看來,中國汽車的改革開放之路沒有錯。這兩年中國品牌恢復發展,并在大客車、貨車、小型SUV、小型MPV上取得較好成績,又有外國品牌擔心中國是否轉向不歡迎外資品牌。
據了解,2016年中國品牌車輛占乘用車市總銷量43.19%,年銷量首次突破千萬輛。
董揚補充稱,中國汽車市場的長期政策是開放,中外品牌長期共存將是常態。中國與外國品牌,互相追趕,但兩者的市占率都不會低于整體市場的1/3。兩者都會有新增長,在世界其他國家,中國品牌和國外品牌將在未來因為不斷地融合,而發展得更好。
數據顯示,2016年,中國電動汽車產量達到50萬輛,占世界產量50%,為世界第一。
董揚認為,這是因為中國采用了與美國、日本、歐洲不同的策略,政府干預為主、市場干預為輔的策略。從實踐角度來看,在初期效果明顯,政策營造市場,市場帶動創新。
董揚稱,智能電動汽車和網聯汽車與傳統汽車發展不同,兩者都需要豐富的社會資源、大量的基礎設施建設,電動汽車需要充電樁、智能網聯汽車需要智能交通系統。而這必須由政府主導,因此恰恰是中國政府的強干預,符合了市場需求。
對于電動汽車發展速度快,質量較低的問題,董揚認為不必擔心。中國電動汽車兩年換一代,未來5-10年,中國的電動汽車將趕上世界一流水平。同時在電池電機、充電設施的生產制造、運營發展迅速,在全球遙遙領先。
董揚同時稱,與此同時,中國汽車工業十分歡迎國外資源盡快來,盡量多來。實際上,是目前國外汽車廠商進入速度還不夠快,中國將仍是全球電動汽車生產量最大、也將是發展速度最快的地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