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編輯 錢多多)現在二手房市場越來越紅火,很多人買房的首選已經不是新房了,但是二手房交易的過程也非常繁瑣跟復雜。不論是買房小白還是老司機,如果稍有不慎,很可能就在某一方面吃了虧。
俗話說“不打無準備之仗”,如果在購買二手房之前能多多了解交易過程中的那些“坑”,提前做好應對準備,買房就變成了一件很輕松的事。
到底有哪那些坑容易讓人陷進去呢?小編總結了一下,并提供一些應對小技巧,希望大家在買房的時候不被“坑”。
1.報價與底價
二手房交易一般通過中介完成,中介的報價絕對不會是房屋業主的報價,也絕對不會是底價,所以其中的議價空間是非常大。
學會議價和讓中介給你乖乖的降價是一門技術,購房前做好充分的功課,了解片區房價水平,了解房屋的價格,在簽合同前盡量保持淡定,適時的報出自己的心理價位,給出大家可商量的空間。
2.偽學區房、地鐵房
學區房,地鐵房,是決定購房者是否選擇一個房子的重要標準,也因此有了故意打著學區房,地鐵房旗號來賣房的人。
房子附近有學區,有地鐵肯定是真實的,但是作為購房者你需要了解的是你是否符合該學區的政策規定,可以入學。地鐵的距離是否足夠便利,而不是偽地鐵房。
3.隱瞞房屋法律糾紛問題
魚龍混雜的二手房市場,買主不清楚房屋是否存在被抵押,被法院查封等問題,為此就直接交易的人,鐵定掉入陷阱,后期麻煩重重。
作為購房者,單單以為有中介做保,就可以放心的購買該房屋,實在是大錯特錯。買家花大錢當然得保證自己放心才行,到房屋所在地的房管部門走一趟,查清房屋產權是否清晰,是否違規是最最重要的事情。
4.包辦解決限購、過戶等手續的虛假承諾
在限購的市場大環境下,很多沒有購房資格的人會在中介包辦限購過戶手續的承諾下而趕緊交上一大筆費用,鉆法律法規的空子終究不是安穩之法,違背法律法規政策的事情還是不做為好。
5.簽完合同后遇到政策性風險
導致買賣雙方違約的情況除了主觀因素之外,還有客觀因素的存在,比如,因突發政策,導致一方失去交易資格,比如限購和限賣。
能夠減輕買賣雙方損失或者是能夠預防這種情況出現之后引發糾紛的最好辦法是,在簽訂購房合同的時候,以補充協議的方式約定相關風險事宜,并就責任劃分和免責聲明等內容在協議中體現。
6.交易還未完成,強行要求繳納中介費
很多中介都要求買家在簽合同的時候順便把中介費也給交了,還是硬性要求,必須交。這又是一個不合理的現象。
簽合同,是二手房交易的開始,簽完合同之后,后期還有很多事情需要中介來幫忙張羅,此時千萬別輕易給中介費,以防有意外發生,造成財產損失。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