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訊,一項最新的調查數據顯示,2016年50個典型的“高價地塊”,目前僅有7個項目入市,29宗土地已開工但未開盤,另有14宗尚未開工,這也意味著,有43宗土地項目尚未入市。“高價地塊”的入市情況,往往被市場用來解讀房地產市場的基本面,是樓市的風向標之一。總體上來看,“高價地塊”遭遇到入市難。樓市最嚴調控對“高價地塊”影響如何?開發商如何對待拿到手的“高價地塊”,媒體記者了解到,開發商圍繞“高價地塊”的斷臂求生正在進行。
多宗“高價地塊”閑置超一年
一般而言,從土地出讓到房源供應尚有時間差,今年的新增房源主要倚仗去年和前年獲取地塊能否順利入市,2016年是高價地塊產生的高峰期,全年產生了350宗高價地塊,其單價和總價都創造了紀錄。
根據克而瑞地產研究機構統計,350宗高價地塊絕大部分都集中分布在一、二線熱點城市,其中杭州、南京、天津、上海等市的“高價地塊”成交總價均超過了800億元,合肥的高價地塊幅數更是達到了32幅。
克而瑞地產研究中心在對上述350宗高價地塊進行綜合考察后,以城市房地產交易規模、高價地塊幅數、地塊交易時間等因素,選取了50個典型高價地塊作為樣本進行分析。從這50塊高價地塊建設現狀可以看到,其中只有7個項目進入了開盤階段,而在未開盤的43個項目中,一年過去之后,仍有多達14個項目處于未開工的狀態。從全國范圍來看,在樓市調控的背景下,高價地塊遭遇了入市難的問題。
14宗尚未開工的高價地塊主要集中在廣州、深圳、蘇州、廈門等核心一二線城市,其中不乏2016年上半年便成交的蘇地2016-WG-26號地塊和廈門2016第021號同安區2016TP02地塊,閑置時間已達一年以上。
開發商忌憚“限價”仍在觀望
具體來看,14宗地塊中僅有4宗出讓時便涉及動遷、安居保障房建設等較為繁雜的手續,相較于平整地塊而言,開發周期較長,典型代表如南京棲霞區NO.2016G58號地塊和深圳光明新區A646-0059地塊。多數未開工地塊主要源于開發商對政府政策的觀望態度所致。
這些高價地塊項目一般都處于房價較高的核心一、二線城市,這些城市往往也是2017年政府“控房價”的重點區域,區域“限價”甚至直逼高價地塊項目拿地樓面價,當前入市必然虧本。典型代表如蘇地2016-WG-46號姑蘇區干將東路北、倉街東地塊,拿地樓面價38960元/平方米,目前區域最高限價標準為40000元/平方米,若此時入市基本無利潤空間可言。
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2016-2017年購入高價地塊的企業,基本按照正常周期都會在2017年入市,但全國嚴格的限價政策,導致大部分項目都處于停滯狀態。
張大偉認為,限價條件下高價地項目入市難度很高,這些高價地塊拿地時房企對市場過度樂觀,特別是從2016年下半年集中出現的部分高價地塊,恰好分布在調控最嚴格的15個核心熱點城市。整體看,高價地塊面臨市場與政策雙風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