業內人士表示,今后大量信貸資金和社會資金涌入租賃金融領域是必然趨勢,要防止租賃貸款變為樓市加杠桿的工具。
對于租賃消費端的“按居貸”這類極大方便租客的產品,也有不少人表示質疑。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表示,租賃貸款變相給了租賃加杠桿的機會和概率,要是能貸款,那么租賃就會被投資者利用。“過去租賃漲幅遠遠低于房價漲幅,原因是沒法用杠桿,如果租房都要貸款,都有杠桿,那么未來租金很可能會出現大漲”。“從理論上講,租賃貸款進入樓市投機者手中其實并不難。”
某融資擔保公司工作人員向記者表示,該公司與一些銀行有合作協議,每年配合銀行向外放款,但貸款會進入征信系統。他介紹,通過該平臺借貸年利率達5.4%,單家銀行個人最多能貸70萬元,多貸幾家最多可以貸到200萬元,200萬元以下不需要抵押物。“貸款用途說明是消費或裝修什么的,就能夠辦下來。現在政策鼓勵之下,越來越多的銀行可以經由租賃貸款名義辦下來。”他說。
“互聯網金融提供的‘信用貸’、‘消費貸’、‘過橋貸’等,都很容易變成樓市‘加杠桿’的工具。租賃貸款也一樣,如果沒有有效的防范措施,也很容易被炒房者利用。”“愛租哪”合伙人陳其東認為,互聯網金融開展業務沒有地域限制,雖然方便消費者,但是無法核實客戶需求的真實性。在如何有效甄別房源是否真正出租、租房合同真偽等方面,互聯網金融公司還缺乏好的辦法。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認為,房租貸就是一種“消費貸”,也存在套現的可能。監管部門應當對此類貸款進行管制,對貸款資格設置門檻進行審核,對于挪作他用等行為要堅決懲處。炒房者借助各種“加杠桿”手段,使得限購政策、銀行差別化信貸政策等控制過度杠桿的“防火墻”輕易就被突破。過度杠桿化則可能驅使一些收入較低或不穩定人群、高風險傾向人群涉足住房融資,容易產生“次級貸款”,加大房地產波動和金融風險。(原標題:金融資本大舉進入住房租賃市場 超萬億級市場待啟)想獲取更多財經資訊,請關注財經365銀行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