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來,針對樓市的調控政策密集出臺,涉及信貸、購房資質、土地供應、融資渠道、市場監管等多個方面。在業內看來,樓市的商業邏輯將發生變化。“拍地蓋樓,快進快出”的房地產1.0時代不再,房企必須走向2.0時代,向金融化和專業分工轉型。在此背景下,房企上半年成績單備受關注。
8月中旬起,A股、H股上市房企陸續發布中報。多家房企業績顯著上漲,同時,行業分化局勢愈發明顯,部分中小房企的生存環境并不樂觀。
>> 碧桂園登頂銷售榜
2017年上半年,碧桂園、萬科、恒大銷售額位居前三,均突破2000億大關,碧桂園已完成全年業績超七成,接近去年全年銷售總額。保利、綠地、中海、融創等4家企業銷售額突破千億大關,分別為1466億元、1331億元 、1273.2億港元和1088.5億元。
中原地產發布的數據顯示,120家發布半年報的A股上市房企合計營收4424億元,凈利潤494.7億元,凈利潤率達到11.2%,同比上漲近兩個百分點。中原地產首席分析師張大偉分析稱,2017年全年房企平均凈利潤率將再度回歸兩位數,但全行業利潤依然不足銀行零頭。
形勢看漲,部分房企亦宣布上調全年銷售目標。
碧桂園將銷售目標由年初定下的4000億元上調至5000億元,上調25%。龍湖地產(0960.HK)亦將年度銷售目標調至1500億元,提升36%。富力地產(2777.HK)宣布將年度銷售目標從730億元提高到800億元。融創中國也將全年銷售目標大幅上調43%,達到3000億元。
不過,部分中小房企的業績表現卻不樂觀。Wind資訊數據顯示,A股上市房企中,總資本在100億以下的房企有41家,其中23家上半年凈利潤同比下滑。16家凈利潤虧損,占總數的22.54%。其中,被稱為“虧損王”的嘉凱城(000918.SZ)半年報摘要顯示,今年1—6月實現利潤總額-7.08億元,實現歸屬于上市公司股東的凈利潤-7.16億元。
>> 融創、恒大降杠桿;“現金為王”?
融創、恒大可謂今年地產業的“網紅”企業。
在“吞下”萬達的13個文旅項目后,融創中國(1918.HK)中報預計,2017年下半年融創總可售資源約3879億元,2018年總可售資源約6187億元。“未來,融創將繼續加強銷售、緩停拿地,以保證現金流充裕。”
“未來兩年融創的任務是降負債,”融創中國行政總裁汪孟德稱,“最主要的原因是我們到了釋放利潤的階段了,而不是現金流緊張。”他表示,未來隨著利潤大幅釋放,凈負債率自然會下降,“我們有信心在未來一到兩年,在2019年底把資產負債率和凈資產負債率降到雙70%的水平。”
恒大集團董事局副主席、總裁夏海鈞稱,今年年初,恒大啟動戰略轉型,“在發展模式上,由以往高負債、高杠桿、高周轉、低成本的‘三高一低’發展模式向低負債、低杠桿、低成本、高周轉的‘三低一高’發展模式轉變。”
今年6月以來,SOHO中國(0410.HK)先后整體出售上海虹口SOHO、光華路SOHO二期、凌空SOHO的舉動引發輿論關注,甚至有人質疑潘石屹要“跑路”。8月22日,SOHO中國發布中報,董事長潘石屹表示,出售項目的資金用途首先用于還貸,優先還境外貸款。“不想承擔過多風險,收入和負債都是以人民幣計價。”
SOHO中國首席財務官唐正茂介紹,除了還債,處置資產的部分資金還成為現金流。截至6月30日,SOHO中國的現金及現金等價物為34.41億元,銀行存款為2.53億元。
“現金為王”、銷量猛增的背后或基于回收流動性的考慮。
事實上,去年下半年以來,房企融資環境日趨收緊。監管層直指違規資金流入樓市,房企長期依賴的發債、定增和信托等傳統融資模式受限。
Wind數據顯示,今年以來,地產企業境內累計發債規模2767.21億元,較去年同期的8212.59億元下挫66.3%。8月發債規模439.93億元,結束環比兩連漲,且較去年同期下滑58.2%。
與此同時,房企海外融資逐漸升溫。穆迪提供的數據顯示,今年以來,51 家受評開發商在境外債券市場共融資約 264 億美元,遠高于2016 年全年 87 億美元的融資總額。
僅7月以來,龍湖地產發行4.5億美元5年期的優先票據。綠地控股(600606.SH)發行1億美元債券。建業地產(0832.HK)發行2億美元一年期優先票據。8月,融創中國發布公告,稱成功發行金額合計10億美元的兩組高息債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