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外,深圳市住建局此前組織起草了《關于加快推進棚戶區改造工作的若干措施(征求意見稿)》,提出棚戶區改造項目的住宅部分,除用于搬遷安置住房外,應當全部用作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福田、羅湖、南山、鹽田四區的棚戶區改造項目所建人才住房和保障性住房只租不售,讓部分市場人士對未來深圳商品房住宅的供應捏一把汗。
其實,早在去年4月,深圳出臺了一份《關于支持企業提升競爭力的若干措施》,提出深圳將從加強產業用地統籌管理、創新產業用地使用方式、實施重大產業項目用地專項保障、加大創新型產業用房建設和供應力度、加大“工改工”改造力度、加快拓展產業用地來源、優化產業用地地價形成機制等多個方面強化產業用地和空間保障。
那么,在工業用地獲得“重視”、城市更新的供應步伐具有較大不確定性的背景下,如何平衡深圳產業發展與住房需求問題?
易居研究院智庫中心研究總監嚴躍進表示,對于深圳市場來說工業用地規模較大,這也在某種程度上說明地方引入企業的決心,后續要對此類土地市場進行改革。第一是對于工業用地的拿地企業適當進行門檻提高,尤其是要引入一些新常態經濟歡迎的產業。第二是對當前住宅用地進行改革,包括提高容積率、加快城中村改造等。只有積極增加此類供地,才能真正解決住房用地不足的問題,也有助于真正降低房價。
美聯物業全國研究中心總監何倩茹表示,市場關注的角度更應該是目前是否有足夠的經營性用地供深圳的經濟長遠發展,因為這也關系到城市保持人口增速平穩的能力。此外,深圳也提出鼓勵房地產企業規模化租賃經營各類園區(含總部基地、產業園區、大學園區等)的配套住房、商務公寓,其實也可以解讀為未來工業園區內也將有相應的配套住房出現,這是政府緩解市民居住壓力的方法之一。只是,房企要在深圳立足,除非前期已囤積足夠多的土地,不然也只有參與到城市更新中,才能獲取其必須的生產要素。而城市更新耗時較長的問題,當然會增加房企的建設成本,鑒于企業的建設成本多少會轉嫁到購房者身上,對房價來說或許會有上升的壓力。(原標題:深圳土地市場:住宅用地有點缺)獲取更多財經新聞訊息,請關注財經3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