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土地市場早已存在“面粉貴過面包”的現象,背后的原因被看作是住宅用地供應極其緊張和開發商對深圳市場的看好。只是,今年上半年深圳甚至出現沒有住宅用地推出的現象。如何解決“地荒”?城市更新又能否扛大旗?
在新增土地尤其是宅地供應極度稀缺的深圳市場,公開拍地往往意味著一次擴儲的良機。中國指數研究院的數據顯示,2017年上半年深圳共推出近28宗土地,規劃建筑面積264.38萬平方米,同比減少8.46%。其中,無推出住宅用地;商辦用地累計推出161.56萬平方米,同比增長17.06%。今年上半年,深圳共計推出商品住宅面積71.15萬平方米,供應面積同比下跌63.97%。
的確,今年上半年深圳土地成交仍以工業和商辦類用地為主。其中,今年年初龍華拍賣一塊商業用地(編號A811-0322),經過萬科、龍光、中海、金茂、碧桂園和華僑城等房企300余輪的激烈競價,最終被華僑城以59.8億元拿下,折合樓面價約每平方米3.7萬元。不過,深圳住宅用地市場供求兩端仍交白卷,屬近兩年來首次。中國指數研究院表示,未來這種住宅用地冷清局面或將長期存在。
與其他城市不太一樣的是,因土地緊缺且謀求產業發展后勁的意愿強烈,深圳的供地正在大幅偏向商辦和工業用地。自2010年起,深圳的宅地供應面積逐年減少,2012年后宅地供應更是一直處在超低位水平。按照深圳“十三五”規劃要求,到2020年深圳工業用地不低于深圳土地30%,或者說劃定了270平方公里的“工業紅線”。有人這么一算:如果計算去除50%的生態線、30%的工業用地,再扣除醫院、學校、公路等配套用地,留給住宅的土地太少了。
深圳市規劃和國土資源委員會在今年7月公布了《深圳市2017年度城市建設與土地利用實施計劃》,今年深圳全市將供應建設用地1350公頃,與去年持平。其中居住用地(含商品住房用地和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計劃供應218公頃,同比去年計劃量上升74.4%。只是,其中100公頃來自城市更新,86公頃來自返還用地,32公頃為新增供應。而這32公頃的新增居住用地中,除去保障性安居工程用地等類別,商品住房用地僅有7公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