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筆者一位朋友吐槽,放租的房子自端午節空置至今,降價以后依然無人問津。筆者好奇,深圳80%的人租房住,以低于片區租金的價格也難租出去嗎?向樓下中介打聽,中介小哥苦笑道,現在租客都嫌租金太高,要不轉向原特區外租房,要不就選擇合租。像筆者朋友這類三房大物業,除非自降租金1/3,或委托給鏈家等長租公司,接受按間出租,否則會一直空置下去。
如果按間出租,三間房住了三戶人家,房子會被“糟蹋”成什么樣呢?朋友說什么也不答應。于是,朋友那總價高達1200萬的三房豪宅只能繼續空置了。問題是,即便按片區同類房屋的租金算(1.2萬元/月),朋友房子的租金回報率也只有可憐的1.2%。還不足一年期存款利率(1.5%)高,而現在“寶寶類”理財的年化收益率已穩穩地站上4%了,為什么還租不出去呢?
中介小哥哀嘆道,別說你這三房大豪宅,就是特區內城中村的兩房,按間來出租比比皆是,現在也很難整套租出去。筆者又到附近的城中村看了一下,太乍舌了,一套一居室的農民房,租金一般在1800-2800元左右,而要租一個兩居室帶一個微型客廳的話,要探至3500元以上了。中介小哥說,按間出租一下就讓深圳的租賃房源增加1倍左右,但需求短期變化不大,房租能不跌嗎?
事實上,讓深圳租賃房供應“放量”的,還有兩個重磅利好。一是地鐵在短短幾年便密布成了網狀圖,且迅速將各個區域鏈接起來,目前很多房子都是“地鐵房”了。關外到關內的通勤距離縮短了一半,租金和通勤綜合考量,住在原關外性價比更高,特別是對于月收入只有5000元左右的小白領們。于是,大批租客集體遷離福田和南山等中心區,搬到了寶安和龍崗。
5月份盡管是“畢業季”,但租賃市場卻凄凄慘慘、冷冷清清。深圳市房地產中介協會的數據顯示,5月份,深圳住房租金指數下跌了0.35%,其中白領們最青睞的福田、南山、羅湖分別下跌了1.04%、0.77%、1.56%,而寶安和龍崗則分別上漲了1.48%和0.55%。另一個讓租賃房源“放量”的因素就是長租公寓。似乎在一夜之間,深圳就誕生了200多家長租公寓公司。
就在春節后不久,筆者調研過一些品牌長租公寓,結論是長租公寓推高租金。因為它們都采取“整租-包裝-分租”的模式,將農民房、舊村屋整租過來,然后粉刷、配置基本生活設施和物業管理,以品牌信譽加煥然一新的室內環境,提高租金獲得溢價和盈利。但是,近期筆者卻發現,長租公寓增加和盤活了深圳租賃市場的供應。特別是,他們適應租賃市場需求,無一例外地將轉租過來的房子“打隔斷”、推出“N+1”(出租客廳),增加房屋可承載租客數量。
而且,商品房租金太貴了,嗅覺敏銳的長租公寓見縫插針,農民房和廠房是洼地,也是盈利增長點。于是,長租公寓紛紛進軍城中村和工業廠房,這些都是統計覆蓋不到的。農民房占深圳房源供應51%的份額,大概有2億平米。深圳還有大大小小1000多個工業區,僅配套宿舍就有近7000萬平米。試想,只要將其中的1%釋放出來,那都是數量級的增長,租金很難撐得住。
另外,過去小白領們之所以寧愿多掏點租金,也更傾向于住在特區內,那是因為特區內交通、購物、娛樂休閑、上班等綜合優勢突出。現在,交通優勢明顯褪去,而網約車、共享單車等大發展,遠距離通勤效率會越來越高。目前,網購和物流早已覆蓋深圳寸土寸金的每一個角落,甚至是特區外的城中村。就連白領必配的咖啡店也遍地都是,甚至可以快捷地送到你家里。
長遠看,特大城市房租還得下降,因為供應“放量”的口子還很多。比如未來5年,深圳和北京分別要建40萬套、50萬套保障房,今年廣州推出1.2萬套公租房,這將分流很大一部分需求,特別是租賃剛性的低收入者。同時,人均住房面積已達35平米,邊際空間需求下降,很多供應要投入租賃,包括資產配置需求,但居民收入已下降,反映實際需求的租金或拐點性下跌。
(原標題:大城市房屋租金將拐點性下跌)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