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西部重鎮,成都樓市新政多舉齊發,從“3.23”限購政策到“4.21”商住限制,特別是后者,嚴格限制商辦項目改變為居住用途的同時,要求所有銷售宣傳不得以“居住”為名。新政發布后,市場反應緊跟其上。記者走訪發現,成都大多數公寓項目都頗為“低調”,在減少對外宣傳的同時,在宣傳用語上也嚴格規范。
不再提及居住屬性
成都某樓盤策劃經理向記者直言,作為商業項目,在政策出來前已經拿到預售證,所以在銷售上不受限購政策的影響,但是在宣傳、推廣上要注意規避居住、住宅這樣的字眼。
另外他認為,成都對住宅實施限購后,對整個市場情緒的影響是存在的,但要出現住宅降溫公寓很火的情況也不太現實。
這樣的情況不僅僅發生在一個項目內。記者從另一個項目了解到,目前項目的去化情況比較平穩,但同樣受到政策方面的影響,一些受到資金約束的投資者正在打消購房的計劃,同時項目在宣傳用語上也規避了政策中要求不出現“居住”、“住宅”類的字眼。一位相關人士向記者表示,政府規范市場的政策他們是支持的。
西南財經大學教授劉璐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對已經拿到預售證的商住項目并不受“商改住”新政的影響,但對宣傳用語限制,主要是為了更好的規范市場,避免購房者在受到誤導的情況下盲目購房,勿把商業產品當成住宅購買,產生不必要的糾紛。
延期入市與倒逼創新
事實上,由于公寓并未納入限購范疇,在限購當月即迎來一股上揚。根據銳理數據,成都公寓3月銷量飆升至6544套,達到一年以來的最高值。
劉璐認為,成都對商住項目的嚴格規范,對開發企業的銷售情況會產生影響,因為在同等市場條件下,住宅比商業更容易去化。但上述政策也會導致一定時期內公寓產品的斷供,讓公寓產品產生一定的稀缺價值。
成都商住新政之后,政策效果很快顯現。根據中成房業4月24日至4月30日的數據可以看到,成都商業成交2.90萬平方米,環比下降2.96%。
目前成都市場上的公寓產品頗為豐富,包括華潤時光里、復地金融島、銀泰中心華悅居、嘉年華smart、保利錦江小戶、阿瑪尼公寓等。
一位不愿具名的業內人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表示,目前公寓產品受到市場追捧,但在商業新政下,開發商手中的商業用地無法改成住宅銷售,也會激發新的創新產品出現,比如可移動積木式產品,同時也會導致大量商業產品延緩推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