保險意識要增強
@蜜糖瑾:
我們一個同事,去年剛生完孩子休完產假上班,一直說肋骨痛,說是因為瘦喂奶的時候不小心隔了一下,一直痛的不行就去醫院檢查了,確認骨癌,當時說是活不過幾個月,今年快一年了還在治療,好在夫家有些家底兒,但也兜不住啊,公司同事工會一起捐了差不多9萬,網上發起水滴籌25萬,他是我唯一見過一個身邊人籌夠的;
還有一個同事,今年公司體檢檢出肺部異常,去醫院確認為肺癌,三個孩子都成年了未成家,公司工會及員工捐款4萬多;
我表嫂乳腺癌,農村,我表哥一個人養兩個上學的娃,發起了水滴籌25萬,卻只籌到2萬,都是身邊的親戚朋友捐的;
我朋友的親嫂子腦瘤,也是農村的,發起水滴籌15萬,只籌到4萬多。
朋友圈這種眾籌太多了,我也是看自己認識的人才會捐一點兒,這年頭真的生病的人越來越多,保險真的是必須配置的,19年的首要任務就是配全家里的保險……
@漢娜1989:
上次看今日頭條有個小寶寶,沒有肛門,瘦瘦小小的,身上掛著幫助她排泄的袋子,覺得可憐捐了100。朋友發的捐了幾次,后來就沒再捐了,生病的人太多,我們又能幫幾個呢。
@洛雪:
今年沒看到過,去年和前年見的比較多,我一般很少點進去看,因為不確定真假。唯一的一次是大學群發出來的,大學同班同學的父親生病了,有很多同學作保,所以我捐了200。
@Greenbaoshi:
我老公三姐夫4月份從二樓摔下來,重傷,到現在都沒醒,醫院住了半年,花了超過50萬了,聽說有保險,到底有沒有拿到賠償不清楚,10月份從醫院出來了,回家修養,也就是等死了。姐夫出事,姐姐就沒出去工作了,親戚們湊了十多萬,我家也出了3萬,發了個眾籌只籌到2萬多。出了這么大的事,我在親戚群里讓大家買意外險,還沒人響應。
@寧芙:
這種簡直不要太多!一開始熟悉點的進去捐20-200不等。后來基本都忽略。
身邊有一個同學也發起過,去年過年的時候她爸爸肝硬化腹水來后確診肝癌中期?,F在還在治療。
@金元寶:
這兩天遇到兩件,很感慨。
一個是我家一個房子的鄰居家五歲孩子。前天因為肺炎住院,發展太快,引起氣胸還有其它癥狀,進了ICU,昨天他媽媽發了新的診斷,孩子出現呼吸與器官衰竭。兩天已經花費5w+,且還在以每天1w的速度增長。他媽媽發了水滴籌,我也去捐了一些,現在籌款大約5w吧。
她家的經濟一般,四口人住在30來米的房子,孩子爸爸在異地工作,媽媽也總是出差,孩子由姥姥帶。
不知道后續要治療多久,不知道治療之后需要什么樣的護理,但可以肯定的是,花銷肯定不小。這對于經濟一般的家庭來說,負擔不輕。尤其是以后為了照顧他,父母勢必要換工作,會有很長一段時間,家庭經濟會變得困難。
一個是我同事的親戚,80年初人,孩子也小,她突然發燒,也住進了ICU,沒查出毛病呢,癥狀是一碰就出血。醫生說即使救下來可能也是植物人。她家今年剛舉全家之力換了一套大房子,全家包括娘家父母,家里幾乎是沒積蓄了。
救還是不救?救了植物人,不救良心過不去。如果變成植物人在家,誰來照顧她?老公會一直守著么?不守著,孩子又怎么辦?救治的錢又怎么解決?
每當說起這些身邊人身邊事,唏噓之余,還是想要問問:有沒有合適的保險可以賠付?
有。
重疾險:重疾險應該是第一個購買的保險,作為罹患重疾之后的補償,不管被保險人確診重疾后是否選擇治療,重疾險一般都是提前給付,治則為家庭減輕一些負擔,不治,也能給花著讓自己舒心一些。購買重疾險時可以參照收入水平,選擇適當的倍數投保,也可以根據家庭負債情況或者未來的高額支出預計來確定保額。
醫療險:醫療險是報銷補償,不限疾病種類與疾病程度,凡是發生醫療費用,即可按規定報銷。當被保險人患病還未達到重大疾病程度,無法啟動重疾賠付時,醫療險可發揮作用,為患者家庭減輕負擔。
以上就是30歲女人財兩空:朋友圈N個心碎時刻的全部內容,更多精選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頻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