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10月1日即將實施的《關于規范人身保險公司產品開發設計行為的通知》(又稱134號文),叫停“快速返還+萬能險賬戶”類產品,而這類產品是保險公司沖規模的重要保費來源之一。
134號文被稱作史上最嚴新規。據了解,近幾個月陸續有壽險公司根據新規申報產品試探監管邊界,但不斷有產品被打回。可見,為了遏制保險公司通過銷售“理財化”的保險產品做大規模,監管的意圖明確且意志堅決。
134號文與今年4月1日正式實施的76號文一脈相承,共同點是控制保險公司沖規模的欲望,降低行業經營風險,引導保險產品回歸風險保障的本源。隨著系列文件的落地實施,保險業面臨游戲規則的改變,這一改變對整個行業都會引起巨大反響。
短期來看,保險業實施134號文將帶來陣痛。其實,今年4月1日以來,隨著各壽險公司停售一批舊產品,壽險月度保費增速出現了連續4個月下滑,拖累保險行業的保費增速出現下滑勢頭。10月1日134號文正式實施之后,壽險板塊的增速還可能進一步放緩,令過去多年一直處于快速增長的保險業迎來陣痛。
不過,從中長期來看,新規將有利于保險業健康穩定發展,推動保險業回歸本源。不少保險公司已認識到,相對短期的保費規模,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是保持戰略定力,實現平穩增長,管理好風險,平穩穿越不同的經濟周期才是生存之根本。業務上的大起大落,并不利于公司長期發展。目前,已有一些保險公司積極擁抱變化,主動轉型,舍棄中短期高現價產品,調整營銷策略,開始主打長期保障型產品。
就保險業務本身而言,回歸“風險保障”是大勢所趨,就保險資金運用而言,也要回歸本源,險資姓保。
由于大部分保險產品要承擔賠付和保證給付的剛兌責任,這要求保險公司計提足額準備金和保持償付能力重組,以確保資本能夠吸收損失。這一特征決定了保險資金運用和保險資產負債管理,要以追求絕對收益為前提,保持低風險偏好,成為價值投資的擁躉者。
第五次金融工作會議著重強調金融要服務于實體經濟,為發展實體經濟提供基礎和支持。保險業是金融的重要組成部分,沉淀了大量的資金,保險投資以獲取經濟增長帶來的合理回報為出發點,才是正道。
134號文等系列文件對于保險業的影響,短期來看來有陣痛,但中長期必將帶領保險業回歸本源,擁有更強的實力去吸收更多風險業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