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是全球自然巨災發生率較高的大國。今年入夏以來,全國多地連續發生的地震、暴雨洪澇、臺風等特大災害,導致上萬的家庭流離失所和生命財產損失。
在重大災害發生后,保險業集體發聲:啟動應急預案、開辟綠色通道、簡化理賠流程、主動排查客戶、第一時間派出專業救援隊和直升機救援……充分體現了保險價值,堅定履行“保險姓保”的初衷。
然而記者也發現,在四川九寨溝地震發生后,當壽險、財產險、車險等進入理賠程序中,由于承保覆蓋率有限,地震保險并沒有實際的保險賠付發生。地震巨災險的“缺位”引來更多人的關注,須重新審視巨災保險在大災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
巨災保險難擋巨災
巨災風險是指突發的,且帶來巨大損失的嚴重災害或災難,它包括地震、洪水、臺風等自然巨災和大火、爆炸、恐怖事件、環境污染等人為巨災。
雖然我國地震、洪水等自然災害頻發,但多年來巨災保險的推進卻略顯緩慢。2013年底,深圳市通過《深圳市巨災保險方案》,拉開了我國巨災保險制度建設的序幕。2014年,保險“新國十條”中提出要建立巨災保險制度,加快了巨災保險試點的步伐。2016年5月12日,保監會、財政部聯合印發了《建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實施方案》,并于7月1日正式全面銷售產品,45家財產保險公司發起成立居民城鄉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共同體,標志著我國城鄉居民住宅地震巨災保險制度正式落地。截至2017年6月30日,保交所地震巨災平臺共承保55086單,覆蓋154.11萬戶,實現風險交易額672.29億元。
記者在采訪中了解到,在地震巨災平臺所出的保單中,政府主導的河北張家口試點戶數占平臺整體戶數的86.9%,可見個人消費者參與度并不高。據業內人士介紹,參與個人投保的用戶更多的是來自云南、山西、山東、安徽、廣東等地震多發或沿海地區。尤其是各家保險公司在一些地震等大災后采取應急預案并開始理賠時,已經展開試點的地震巨災險卻不能施展拳腳,不免讓人感到遺憾。從此次四川九寨溝地震后的“失聲”也可看到,我國起步不久的巨災險滲透率還遠遠不夠。(原標題:巨災保險難擋巨災 地震險緣何嚴重缺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