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的壽險市場風云變幻。
曾幾何時,中小險企通過銀保渠道、網銷渠道銷售中短存續期產品,實現保費規模的快速增長。這種情況在2016年達到頂峰,當年規模保費排名中前六名除了國壽、平安外,其他老七家(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太保壽險、新華人壽、泰康人壽、人保壽險、太平人壽)險企已不見蹤跡。
經過2016年以來監管“保險姓保”、回歸本源的大力整頓,老七家格局初步再現。數據顯示,截至今年4月,老七家市場份額之和為50.7%,占據壽險業半壁江山,較2016年底的42.2%增加8.5個百分點。
值得注意的是,經過最近幾年的養精蓄銳,在銀保萎靡、網電銷失落的當下,老七家做強個險、去銀保化的轉型意圖基本實現,而這也正是此輪監管形勢下中小險企的最大短板。
根據保監會公布的最新保費數據顯示,2017年前4個月規模保費排名前十的壽險公司有國壽、平安、安邦、華夏、太保壽、泰康、人保壽、富德生命、太平、新華,老七家均已回到前十。
數據顯示,國壽、平安、太保、泰康、人保、太平、新華規模保費分別為3100億元、2154億元、895億元、758億元、756億元、656億元、459億元,市場份額分別為17.9%、12.4%、5.2%、4.4%、4.4%、3.8%、2.6%,市場份額之和為50.7%,已重新占據壽險業半壁江山,去年年底老七家市場份額之和只有42.2%,較今年前4個月少8.5個百分點。
目前來看,雖然老七家50.7%的市場份額仍與2012年投資驅動型險企崛起之前80.4%的市場份額不可同日而語。但從目前的監管形勢來看,個險渠道已成為壽險業的主要出路,而其核心競爭力基本掌控在老七家手中。
根據近日在業內流傳的一份2017年前5月保費數據來看,中國人壽、平安人壽個險總保費及個險新單排在行業第一、二名,市場份額之和超過50%。從個險總保費增幅方面,太平人壽超過50%,平安人壽、太保壽險增幅高達40%左右,泰康人壽、新華人壽、太平人壽、人保壽險等五家個險總保費同比增幅也多超過20%,只有國壽增幅不足10%。
此外,老七家銀保均現負增長,平安、太保、新華等公司前5個月銀保渠道保費不足百億元。
而從保監會發布的2017年4月單月保費數據來看,有同比數據的74家壽險公司中,37家險企實現了規模保費的正增長,22家公司規模保費負增長50%以上。人身險公司共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279億元,同比負增長3.3%;規模保費1733億元,同比負增長28.4%。
值得注意的是,6月17日,保監會副主席梁濤在2017青島·中國財富論壇上演講時提出:商業保險兼具保障與儲蓄投資屬性,是財富管理的重要提供者和參與者。保險在風險保障、資產管理、跨周期財務安排等方面的特點,正好契合了新時期財富管理的全方位多層次需求。保險在財富管理中具有的獨特優勢,一是安全性;二是全周期;三是專業化。
官方上述關于保險財富管理的表態,是否可以理解為理財類保險產品管制將松動尚不得而知,但部分壽險公司人士表示對此高度關注。
(原標題:壽險再回“老七家”格局 保監會重提財富管理)
推薦閱讀>>>
免責聲明:凡本站未注明來源為"財經365"的所有作品,均轉載、編譯或摘編自其它媒體,轉載、編譯或摘編的目的在于傳遞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站及其子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