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險也存在著“盈利難”的瓶頸,根據此前披露的2017年一季度償付能力報告,大多專業健康險公司仍處于虧損狀態。同時,伴隨中國老齡化不斷推進,未來,賠付支出不斷加大也將導致健康險面臨盈利難題。由此,股東不禁發聲:平安健康險如何突破“痛點”,走出困局?
在馬明哲看來,這卻并非難題,因為市場潛力足夠大。“中國健康醫療產業大概占中國GDP的6%,這一數據的全世界平均水平是8%—18%,由此來看,現在中國的健康保險才剛剛開始起步”,馬明哲在股東大會上表示。
對于國內國外差距懸殊的原因,馬明哲認為,消費對健康的需求是一個逐步提升的過程。馬明哲介紹稱,從醫藥、醫療器械等健康管理最新數據來看,醫保負擔能力有限,只能囊括一般性疾病。但要實現更具品質的健康生活,這屬于延長壽命的范疇,需要商業保險才能支持得起。
確實,養老、未來的健康其實要靠三大支柱,一是政府,即社會保險;二是企業,即企業員工福利保障;三即個人儲蓄、個人買保險。“政府一般在全世界都是廣覆蓋,給一個最低的保護網,給予民眾的福利是最基本的。在這個之,企業可以提供一些補充,單最重要還是個人儲蓄、個人購買商業保險這一塊”,李源祥補充道。
“更高層次的醫療需求和服務,仍然是需要真正的健康保險來實現”,由此,在馬明哲看來,隨著國人財富的逐漸增加,醫保之外的新需求不斷出現,健康保險在中國未來的前景將非常巨大,但環境條件是逐漸在構成,其力量是逐漸在積累的過程。“就像中國平安的股票一樣,經過很多時間積累,能量巨大,現在只是剛剛開始釋放一點出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