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地客戶在赴港前沒法看到具體的投保條款,僅憑借抵港之后的有限時間,能否充分認知其中的風險呢?
此前,內地保監會已就內地居民赴港購買保險的相關風險做了公開提示。業內人士稱,香港的一些保險經紀在推銷一些鎖定期長的分紅保險產品時,往往對可能存在的不確定性避而不談,只是介紹有可能產生的最高分紅比例。
記者了解到,對于保險購買者來說,分紅實現率是保險產品極為重要的參考指標。不少保險經紀在推銷保險時,所宣傳的預期紅利比率基本等同于100%,但事實上,過去幾年香港部分大型保險公司的分紅實現率均未達到100%,大部分在50%~75%之間。
今年1月1日,香港保監處開始實施的《承保長期保險業務(類別C業務除外)指引》規定,保險公司需在其官網披露還在產生新保單的各產品的非保證回報部分的分紅實現率,該披露至少每年更新一次。該指引還指出,保險公司需要定期(至少每年一次)根據實際經驗和投資展望對非保證紅利進行審核和調整。而對萬能人壽險也要求披露過往年份的派息率。
除了無法保障分紅外,匯率的風險更是不能小覷。
內地客戶購買的香港保險一般是以港幣或美元計價,一旦出現匯率大波幅動,投保者就會出現資產縮水的情況。此外,雖然購買香港的保險產品理賠較方便,但是一旦發生理賠糾紛需要依靠法律途徑來解決的時候,客戶將要承擔法律訴訟費用,成本要比在內地高出許多。
可喜的是,目前兩地的保險監管正在相向而行。5月16日,內地保監會副主席陳文輝在北京會見香港保監處專員梁志仁,并簽署了償付能力監管制度等效評估工作的框架協議,促進兩地保險市場的進一步相互開放和融合。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下一步其將啟動對香港償付能力監管體系的等效評估工作,并出臺在監管等效基礎上對香港保險業的優待政策。也許到那個時候,在香港買保險,就更“保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