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論是從中國的全球戰略、穩健發展還是金融改革的角度來看,保險業對于國家改革發展的獨特作用不言而喻。中國保監會副主席黃洪昨日在參加“2017陸家嘴論壇”時直言,正是因為這樣的重要性,如今站在新起點上,保險業更應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攻堅戰。
如何打好這場攻堅戰?黃洪從四個層面,勾勒出未來改革的具體路線圖。
首先是改革發展理念,把握正確方向。“只有堅持正確的發展理念,保險業才會行進在正確的道路上。”黃洪指出,一是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具體而言,就是“開發保險產品、提供保險服務都要以人民群眾滿不滿意”為唯一標準。保險好不好,最終要靠市場來檢驗,根本是看老百姓的口碑。二是要堅持“服務實體經濟”的發展路徑,這是保險的立業之本。要大力發展與國計民生密切相關的健康、養老、農業等保險業務,要發揮保險分散風險和長期資金的優勢,助力投資、消費和出口,壯大實體經濟。
其次是改革發展方式,促進穩健經營。“只有遵循、把握金融保險業的基本規律,發展才能行穩致遠。”黃洪主要從兩個不同屬性的保險業務,來剖析如何穩健經營。一是商業性業務,要注重資產負債匹配。純商業保險業務的市場化程度高,特別是人身保險涉及生老病死,周期性長,風險具有滯后性,不能急功近利。只有像“冷水泡茶慢慢濃”那樣,才能做到持續經營,打造百年老店。二是政策性業務,要注重保本微利。農業保險、大病保險的核心是收支平衡、保本微利,否則不可能長久,要么政府和老百姓不樂意,要么保險公司受不了。
再者是改革管理機制,增強競爭能力。如果從構成保險產品的兩部分成本來看,我國的風險成本其實與歐美差不多,但因機構多、鏈條長等因素造成運營成本明顯偏高,導致產品價格高、競爭力不強,如2016年我國保險服務貿易逆差達88億美元。如何增強競爭力,黃洪認為,一是要通過管理創新降低運營成本,探索扁平化管理、專業化經營,擠壓成本,向消費者提供價廉物美的產品。二是運用科技手段創新商業模式,要深入運用移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等新技術,升級商業模式,滿足保險需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