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邊是“保險姓保”的回歸大勢,一邊是互聯網發展的勢不可擋。如何利用好互聯網這一新渠道、新技術促進保障型業務的發展,也引發了業界人士的高度關注和廣泛討論。
在日前舉行的2017中國互聯網保險大會上,中國保監會發展改革部副主任羅勝表示:“互聯網給保險行業帶來的大改變將來自于保險‘主戰場’,產險領域是車險,在人身險領域,改變將主要來自于壽險和健康險。”他認為,壽險產品并不一定都是復雜的,從風險定價和收益定價的角度來看,壽險產品可以拆分,可以比價,隨著消費習慣的代替更替和產品的改造,壽險網銷規模只會越來越大。
雖然目前我國互聯網保險已有2000多億元保費規模,但保監會原副主席魏迎寧認為仍然處于蓄勢階段。“我們目前的創新,主要是以保險公司為中心,而且以銷售為中心,目的是為了增加收入、擴大市場份額。互聯網保險下半場的創新,應該轉移到以客戶為中心,以服務為中心,互聯網保險是讓客戶以合理的價格買到適合的保險,讓客戶獲得保險服務。”魏迎寧表示。
對互聯網保險創新的重點,他指出,應該是傳統產品和商業模式的創新,把傳統產品進行信息化改造,用信息技術對傳統產品的經營進行服務,并加快保險產業鏈的分工和合作整合。
還有業內人士指出,隨著互聯網保險的發展,平臺為王的時代已經來臨。保險公司如何與平臺合作,實現共同發展,也非常考驗他們的經營策略。險企既要用好互聯網,改造或開發合適的產品,同時也要防止被渠道所限制,失去主動權。前行的路上少不了坎坷,險企的摸索也可能有些波折,但方向對了,就不怕路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