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中國保險學會與復旦大學中國保險科技實驗室聯合發布了《中國保險科技發展白皮書(2017)》(下稱“《白皮書》”),其中提及在科技的浪潮中,保險業將受到極大的沖擊,因此保險科技在未來的行業布局中有著不可替代的地位,需要包括保險公司、科技公司、監管當局在內的多個主體,包括云計算、區塊鏈、人工智能等在內的多種技術,包括渠道、產品、營銷等在內的多個方面協同共進。
不過,保險科技方興未艾,對保險經營實施全流程的滲透度遠遠不足,其中保險公司的主觀能動性和巨大投入成本是影響因素之一,未來或可考慮沙盒監管等創新制度推動保險科技發展。
新技術催生新需求
具體而言,《白皮書》對區塊鏈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云計算、大數據、車聯網、無人駕駛汽車、無人機、基因檢測、可穿戴設備等10項科技進行了重點探討。
這些科技正在或即將廣泛應用于保險業。以日漸受到追捧的金融云為例,“目前,騰訊云根據物理隔離、獨立機房、災備方案、監管要求等特殊需求,提供符合保險公司訂制要求的金融云機房,并根據保險業具體應用場景,提供保險業云化解決方案,包括泰康人壽、安心財險、泛華保險、和泰人壽、眾安保險、陽光信保等保險企業均有業務部署在騰訊云上。”6月1日,騰訊金融云總經理胡利明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示。
而復旦大學保險科技實驗室主任許閑則更聚焦自動駕駛對保險業的發展的影響。他表示,“自動駕駛汽車對保險市場最深刻的影響是汽車駕駛性能提高所帶來的業務生態改變,保險公司目前的風險轉移功能將部分讓渡給汽車制造商。交強險的購買主體將從普通消費者變為汽車或其他零部件制造商等,現有連接保險公司和車險消費者的天然紐帶也將不存在,由此現有交強險以外的占整體非壽險市場50%份額的車險保險業務會進一步萎縮。”
“不過,自動駕駛汽車的發展使自動駕駛汽車研發的技術風險、自動駕駛汽車投入使用的網絡安全風險、工程師等相關人員的職業責任風險成為新興的風險,這也將催生新的保險需求。未來汽車保險的險種設計、運營方式、產品營銷、汽車保險監管等也將面臨著重大的轉變。”許閑續稱。
其實,這些科技的應用不一而足,對傳統的保險服務形式、經營模式、服務方式、產品創新、服務渠道等帶來變革。
互聯網保險面臨瓶頸
不過,保險科技的滲透遠遠不夠。以互聯網保險為例,截至2016年12月31日,在中國保險行業協會79家財產保險會員公司中,共有60家公司開展互聯網保險業務。2016年1-12月,這60家財產保險公司的互聯網財產保險累計保費收入502.29億元,同比下降34.63%。其中,車險保費收入398.94億元,占比79.42%;非車險保費收入103.35億元,占比20.58%。
互聯網財產保險保費收入和增速的下降,尤其是車險保費收入、占比的下降,說明其以往發展模式主要是“從線下轉線上”,但是瓶頸期已經到來,需要以新技術為核心手段從前端到后端對保險經營實施全流程改造。
“其實,保險公司對一些保險科技動力不足的原因可以理解。這些保險科技往往需要巨大的投入,并非誰都有意愿或能力承擔。不過,一些新興事物看似遙不可及,但是廣泛應用隨時可能發生。如果不能提前謀篇布局,一旦風口來臨,注定落入一步慢、步步慢的尷尬境遇。”某保險公司戰略部門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說道。
“如果保險科技真的發展起來將是一次結構性轉型,對保險公司的經營和發展有可能是顛覆性的。”一位保險公司高層人士對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表述,“未來,可以考慮仿照監管沙盒制度(主要是指監管部門在其金融創新中心設立的,旨在為金融機構創新提供一個安全空間的監管機制),為創新預留實驗區,加強行業和監管者的有效互動,為保險科技提供便利的同時,也提高政策、資金等方面的透明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