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壽險公司“補血”還在繼續。
記者根據中國保險行業協會披露的數據梳理顯示,今年4月份以來,共有7家壽險公司發布了增資公告,合計增資113億元。具體來看,中華聯合人壽增資15億元、中韓人壽增資5億元、平安健康增資6億元、長城人壽增資50億元、中郵人壽增資20億元、中法人壽增資13億元、中荷人壽增資4億元。
引人注意的是,中華聯合人壽、中韓人壽、長城人壽、中法人壽4家險企的增資計劃若獲保監會通過,注冊資本將翻番。其中,中法人壽由于原注冊資本較低,增資后注冊資本將增加數倍。
5月26日中保協的信息顯示,中華聯合人壽于2017年5月19日召開2016年度股東大會,審議并通過《關于中華聯合人壽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增加注冊資本金的議案》,同意公司注冊資本金由15億元增至30億元。
本次增資向中華聯合保險集團和中華聯合財險定向增發人民幣普通股15億股,其中向中華聯合保險集團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發3億股,向中華聯合財產保險股份有限公司定向增發12億股,增資價格為1元人民幣/股,共募集資金人民幣150000萬元。
不過,記者逐一查閱上述7家壽險公司的償付能力報告發現,除中法人壽一季度末償付能力不達標之外,另有2家壽險公司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40%,逼近100%的監管線。
中法人壽一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277.07%,其去年第四季度風險綜合評級結果為D級,今年一季度的凈利潤為-2100萬元,凈資產為-2633萬元。
中法人壽表示,進入2016年三季度后,經營活動的收入不足以彌補支出,目前經營活動的現金流缺口依靠投資資產的贖回變現進行補充,本季度凈現金流整體大于0,未出現流動性風險;長期來看,在無新業務現金流入的情況下,預計公司可變現資產將會被逐漸消耗,公司將面臨流動性風險。公司目前采取提高流動性準備、保守投資的策略:包括視市場機會出售償付能力系數要求較高的品種,增加現金儲備,控制未實現損失等。
有2家壽險公司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低于140%:中韓人壽一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25.88%,一季度的凈利潤為-1339萬元;長城人壽的今年一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34.81%,一季的凈利潤為-2.89億元。
有4家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較高:中荷人壽一季度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62%,凈利潤為-6342萬元;平安健康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197.68%,凈利潤為-2506萬元;中華聯合人壽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為639.68%,凈利潤為-79萬元。中郵人壽一季度末的綜合償付能力充足率152.20%,凈利潤為3228.49萬元。
值得一提的是,增資的7家壽險公司中,除中郵人壽之外,其余6家今年一季度均出現不同幅度的虧損,合計虧損4.1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