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大災,一年白忙”、“一人得大病,全家陷困境”……這些來自民間樸實的順口溜,都是對因病致貧、因災返貧等情況的真實寫照。
數據顯示,我國現有貧困人口中,大病致貧占首位,高達42%。而一場突如其來的災害更不容忽視,農村人口特別是貧困群體多年的存款都可能因此付諸東流。
“保監會將保險扶貧工作作為‘十三五’期間的重中之重,積極開展相關工作,引導保險行業發揮作用,助推國家脫貧攻堅目標實現。”保監會相關負責人向上證報記者表示。
事實上,保險業在精準扶貧方面已摸索出一些模式,如寧夏的“扶貧保”、云南昭通醫療費用“一站式報銷”、河南蘭考的“脫貧路上零風險”等等。
家住寧夏鹽池縣馮記溝鄉暴記春村的杜連雄便是上述模式的受益者之一。在靠天吃飯的鹽池縣,年近六旬的杜師傅一家生計全靠幾畝地和幾只羊。然而,天有不測風云,杜師傅在2016年年初被查出直腸癌,治病和康復要花費的二十余萬元對這家人來說可謂是天文數字。
幸運的是,在查出病因前,當地政府早就將杜師傅納入建檔立卡貧困戶,并為他買了扶貧保險。按照相關政策標準,杜師傅的二十余萬醫療費需要自費支付的不到1萬元。當拿到中國人壽打給他的各項理賠款后,杜師傅喜極而泣,嘴里一直念叨“政府好、保險好”。
事實上,在寧夏,像杜師傅這樣的例子還有很多,多重保障不僅讓貧困人群及時獲得救治,還減輕了家庭經濟壓力。
四川大涼山山高路陡,是自然災害高發地區之一,農村居民因災致貧、因災返貧較為突出。針對四川省涼山彝族自治州扶貧需要,2013年5月,四川保險業開發了包括自然災害公眾責任險、農村住房保險、農村小額人身意外保險等險種組合的“惠農保”產品。保費不足百元,提供風險保障13萬元。
記者從保監會了解到,“惠農保”自開辦以來,共為自治州463個鄉鎮20.5萬套農村住房和741.3萬人次提供風險保障4757億元,支付賠款合計1928萬元,用保險之手為投保人建起了一堵“防災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