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財經:2015年養老保險基金的當期結余和累計結余都出現不同程度的下降。這些年雖然累計結余總額在增加,但個人賬戶的記賬額增幅更快,養老保險制度資產和負債的缺口正在擴大。按照現在的發放速度,如果制度不改,累計結余是否真的有耗盡的風險?
鄭秉文:基本養老保險基金累計結余的增長是因為不同省份混起來一起算的。現實的情況是由于統籌層次過低,有些省份的累計結余一直在增加,而一多半省份則是收不抵支。
我們在計算養老保險基金的收支狀況時與政府部門地方的分歧在于財政補助是否可以算作制度的收入來源。我們所言的“收不抵支”是指征繳收入小于支出,財政補助是制度外的收入,不能通過財政補助來判定一個制度的收支狀況。
現在的情況是由于養老保險缺乏應有的精算平衡,也缺乏預決算的程序。
第一財經:十八屆三中全會首次提出養老保險制度要堅持精算平衡,您認為應該用“精算平衡”來代替“再分配平衡”原因是什么?
鄭秉文:當前關于社保的公平理念有必要用“精算公平”代替“再分配公平”。精算本來是一個很專業的術語,寫入三中全會文件,是從來沒有過的。我個人認為這是一個歷史進步,說明政府認識到保險制度要用精算平衡去約束。
精算平衡的含義是代際之間,當代和未來、收入和支出、退休和交費人之間的大平衡,各個參數之間要有基本的平衡關系。其中,實現和堅持多繳多得原則很重要。
強調多繳多得,參保人滿意,沒有道德風險;制度收入也令人滿意,因為在道德風險受到抑制的情況下,大家的繳費都是實實在在的,沒有藏奸耍滑,這樣,制度的收入就真實起來了,各個參數就匹配了,可持續性就提高了。
制度改革比單純找錢更長遠
第一財經:個人賬戶的空賬問題一直都備受關注,2015年,個人賬戶的累計記賬額已經高達4.7萬億元,下一步個人賬戶的改革應該何去何從?
鄭秉文:2015年個人賬戶的累計記賬額已經高達4.7萬億元,其中,實實在在積累的資金還不到3300億元,空賬高達4.4萬億元。
需要引起注意的一個現象是,截至2015年底,全國所有做實個人賬戶的省份累計結余為3274億元,比2014年底減少了1727億元,降幅為34.53%。這是2001年做實個人賬戶試點以來的首次下降。
我認為,向名義賬戶轉型和擴大個人賬戶比例是一個事情的兩個側面,是缺一不可的:只有轉型,才能擴大賬戶;只有擴大賬戶,制度才能增加激勵性,費基才能做實。
所以,僅僅向名義賬戶制轉型,而沒有擴大賬戶比例,那就浪費了制度紅利。改革要接地氣!改革方案要聽取民意。我這里再次強調,所謂擴大個人賬戶比例,是指從企業單位的繳費20%那里劃出一大部分給個人賬戶,個人繳費比例并不提高,反而可以下降,個人的負擔降低了,但獲得實惠多了。
第一財經:您最近表示制度改革比單純找錢的作用更長遠。您認為當前還應該盡快推進哪些制度改革?
鄭秉文:我認為,我國這么高的費率都很難降下來,肯定不是因為缺錢,所以不用四處找錢,缺的是制度的結構性改革,是制度的管理出了問題,問題在內部,不在外部,所以在外部找錢就必然忽略了內部的制度改革,這才是供給側結構性改革中真正應該做的事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