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經365(www.hand93.com)12月28日訊:財經365視界:落戶限制在這些城市要取消?
12月25日,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了《關于促進勞動力和人才社會性流動體制機制改革的意見》,并發出通知,要求各部分結合實際認真貫徹落實,通知內提到,300萬以下常住人口城市取消落戶限制,全面放寬城區常住人口300萬至500萬的大城市落戶條件。此消息引起輿論熱議,但這并不是“放開落戶限制”的首條消息。
實際上,早在今年4月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印發《2019年新型城鎮化建設重點任務》通知,提出“Ⅱ型大城市”要全面取消落戶限制。此次新政正是印證了4月的“通知”。
那么,哪些城市牽涉其中?戶籍新政又將如何影響城市人口流動?
目前,我國按照城區常住人口規模,將城市劃分為五類:
超過1000萬——超大城市;
500萬至1000萬——特大城市;
100萬至500萬——大城市,其中,100萬至300萬的“大城市”為“Ⅱ型大城市”,300萬至500萬的為“Ⅰ型大城市”;
50萬至100萬——中等城市;
50萬以下——小城市;
根據《2017年城市建設統計年鑒》顯示,我國有78座城市的城區人口規模達到或突破百萬大關,其中包括:
超大城市3座:上海、北京、深圳;
特大城市7座:廣州、重慶、天津、成都、南京、武漢、杭州;
Ⅰ型大城市11座:西安、沈陽、長沙、哈爾濱、蘇州、昆明、鄭州、濟南、青島、大連、長春;
Ⅱ型大城市57座:太原、石家莊、南昌、汕頭、南寧、福州、無錫、合肥、烏魯木齊、東莞、貴陽、洛陽、徐州、廈門、唐山、寧波、邯鄲、蘭州、臨沂、淄博、常州、溫州、煙臺、保定、濟寧、包頭、呼和浩特、佛山、鞍山、淮安、撫順、濰坊、吉林、柳州、南陽、西寧、贛州、鹽城、大同、瀘州、南通、衡陽、大慶、株洲、銀川、襄陽、惠州、齊齊哈爾、海口、揚州、淮南、蕪湖、遵義、自貢、泉州、紹興、南充。
按照300萬以上,500萬以下人口的分界線來看,西安、沈陽、長沙、哈爾濱、蘇州、昆明、鄭州、濟南、青島、大連、長春等城市都屬于熱點二線城市,在此前的“人才爭奪戰”中,各地都開出了非常誘人的落戶政策“福利”。
以西安為例,2017年3月西安發布“史上最寬松”落戶政策,并在此后兩年內七次升級調整人才引進落戶政策,人口呈現爆發式流入。而此次再度放開戶籍限制,則意味著這些城市或將再次引流大批人口。
按照300萬以下人口的分界線來看,三四線城市幾乎都取消了落戶限制。或者說,此次新政更像是針對三四線城市量身定做的。
我國城鎮化水平越來越高,尤其是這兩年二線城市強勢崛起,為人口結構調整和戶籍制度改革提供了一定基礎。而處于“下沉”區域的四五線城市的人口在這一背景下,外流勢頭愈發明顯。
隨著越來越多城市的落戶政策放寬,人口的流動將更加自由,未來十幾年,二線城市人口規模從幾百萬走向千萬級別,也將是大概率事件。那么“下沉”區域的城市,如何留住更多的人,或許還要從周邊的縣城、鄉村等地區入手。
因此,這項新政的出臺,更多的是為了吸引農民進城,從而促進縣城、四五線城市戶籍人口城鎮化率的提升。對于一般的三四線城市,則可能就是一般的中專、大專畢業生;而省會城市,則主要是以本科以上的大學生為主。
落戶新政的背后,揭示了我國城市人口結構和人才格局的變化,在越來越寬松的戶籍制度下,人才能夠更好地流動,尤其是在當前經濟轉型的時候,“落戶方便”或多或少可以破除勞動力流動的阻礙,促進地區經濟發展,還有利于緩解現在存在的一些結構性就業矛盾。
但回歸到個體來看,對于求職者而言,一邊是競爭激烈,但視野更廣闊的一二線城市。另一邊是重視人才,居住環境更優越的下沉城市,到底選擇留在何處,成為一個難題。
從消費市場來看,主流市場和下沉市場的消費邏輯,也會隨著城市人口的組成群體發生改變。這也就對企業的商業模式和戰略定位,提出更多要求。如何在城市化率日益提升的未來,開發存量市場的最大價值,或許是接下來,每一個心系下沉市場的企業應該思考的問題。
最后,對于城市的發展來說,取消戶籍限制、放寬落戶門檻等行為,終究都只是引人的“敲門磚”,當人們敲開門之后,如何留住人,為人才提供真正合適的環境,這才是接下來城市化率的真正考驗所在。
2019年臨近尾聲,這一年的市場并不平靜。各大城市的崛起,為人才提供了多樣化的選擇。更多資訊,關注財經365股票或“財經365網”微信公眾號看財經深度爆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