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信人壽轉型發展自2016年起全面實施。和一些保險公司的轉型思路不同的是,建信人壽的轉型發展并不局限于業務轉型,而是自上而下、由表及里的轉型,尤其關注推動業務轉型的內生動力的形成。
建信人壽提出,銀行系保險公司轉型要尊重“三個規律”:一是尊重保險行業發展規律,要堅持“保險姓保”,充分發揮保險保障和長期儲蓄功能;二是尊重銀行系公司發展規律,要堅持構建有特色的銀保模式,全面推進與銀行的場景化、個性化、客群化協同,實現創新融合;三是尊重綜合型成熟企業的發展規律,完善經營模式、管理架構和基礎保障能力,聚焦價值提升。建信人壽的轉型便是從這三個方面入手,取得了突破。
2016年全年,建信人壽期繳價值型業務增速達到120%,新保業務期繳占比達到4.9%,較上年提升1.6個百分點。躉繳業務存續期五年及以上產品占比由上年的11%提升至26%。公司全年實現利潤4.26億,同比增長3.2%,連續11年實現盈利。總資產躍上千億元平臺,年末達到1100.2億元。
今年一季度,建信人壽產品結構繼續優化,新單期繳業務增速快速提升,保費收入達到17.37億元,同比增長216%,新單期繳業務占比為8.8%,較上年末進一步提升3.9個百分點,業務結構合理,符合監管要求。
尊重綜合型成熟企業的發展規律 構筑轉型平臺
2016年建信人壽完成股份制改造,進一步完善了治理結構。子公司建信保險資管、建信財險相繼成立,保險代理公司取得營業執照、在線服務公司進入籌備階段,形成了綜合化經營的框架。
2017年是建信人壽轉型發展的“管理年”,全面實施精細化管理、提質增效、優化體制機制和流程。在完善營銷體制的同時,重點提升領域包括財務管理能力、償付能力管理能力、投資管理能力,提高產品研發能力、信息系統保障能力、運營服務能力等。
繼2016年建信人壽在銀行系保險公司中率先發行資本補充債券35億元后,2017年4月,建信人壽在香港市場成功發行5億美元核心二級資本債券。本次發行不僅是保險行業自“償二代”正式實施以來,首筆核心二級資本工具交易,而且還是國家發改委對企業外債規模管理改革試點新規下的首筆保險公司境外資本債券發行。權威評級機構穆迪和標普分別對建信人壽給予A2和A-評級。本次發債訂單量最高達到24億美元,最終超額認購倍數達3.3倍,充分說明市場對建信人壽發展前景的看好。兩次成功發債,進一步優化了建信人壽資產負債結構,多元資本補充機制的形成讓轉型發展有了“底氣”。
合規經營是轉型發展的基礎和保障。2017年,建信人壽將繼續加強風險管理“三道防線”建設,健全前端的風控機制;進一步完善“償二代”償付能力風險管理機制,通過建立“償二代”知識培訓體系,推進風險管理信息系統建設,及時對各類風險狀況作出分析預警;加大審計監督的力度,加強對風險趨勢的研判,及時揭示經營管理中的重大問題。通過這些手段,確保轉型順利開展。
仔細觀察建信人壽2017年開門紅“成績單”,可以發現業務結構發生了顯著變化,期繳價值型業務正在大幅增長,新單價值型業務和續期保費增長拉動整體保費增長的模式已初步形成,公司管理架構、經營模式、與建行的戰略協同取得了新的突破,標志著建信人壽轉型發展進入了快車道。
尊重保險發展規律 業務服務兩手抓
建信人壽近年的快速發展,得益于始終堅持銀行綜合化經營戰略目標,充分發揮銀保協同效應。從2016年中開始,建信人壽便未雨綢繆,從培訓體系、考核機制、客戶服務、營銷策略、產品研發等多個維度開始革新,推動銀保渠道期繳價值型業務的發展。
提升銀行網點的服務能力,一個關鍵就是要提高一線服務能力。對于個人客戶來說,銀行網點人員對把握客戶需求的準確度、對保險產品的熟悉度,是決定客戶投保的關鍵因素,也是客戶了解自身權益的重要渠道。2016年中,建信人壽在全國范圍內啟動了對銀行人員的密集期繳培訓,半年時間一共舉辦培訓1896場,全面提升了網點人員保險業務水平。
為了更好的為客戶服務,讓客戶充分了解期繳產品的優勢,建信人壽開展了網點微型沙龍。通過網點微型沙龍,客戶可以與保險專家面對面進行交流,詳細了解期繳保險的優勢、相關產品的特點以及理財資訊,理財經理還可以針對客戶的需求提供定制化的綜合服務方案。
大力發展前端業務的同時,建信人壽進一步提高理賠服務質量。去年下半年,建信人壽上線了電子化理賠服務。電子化理賠可支持理賠上門服務,服務人員通過指導客戶在移動終端上填寫理賠申請書,并拍照上傳理賠申請資料,減少紙質單證的使用,對滿足條件的小額理賠申請由系統自動理賠,提高了理賠服務的便利性。理賠時效平均減少三天,小額理賠5日結案率提高了22個百分點,達到93.2%。
尊重銀行系發展規律 戰略協同從加法到乘法
談到銀行系保險公司,不能不提銀行。作為母公司,銀行是銀行系保險公司最重要的業務渠道,也是雙方戰略協同最多的領域。建信人壽與建設銀行的合作,已經從單純的業務合作走向前中后臺融合,從雙方資源技術的簡單對接走向聯合研發、聯合創新的模式。
建信人壽的業務轉型,就充分利用了雙方的技術優勢。2016年,建信人壽啟動大數據營銷項目,目的是精準把握客戶需求,提高成單率。雙方通過結合建信人壽客戶及建行客戶數據,對建信人壽客戶信息進行深入挖掘,在保護客戶隱私的基礎上,從客戶屬性特征、行為特征、行內信息特征等全視角全方位對客戶進行分析,對各類產品匹配人群精準畫像,使網點人員能在第一時間找到有需求的客戶。
建信人壽還與建設銀行共同開發自助服務的保險功能。2016年建信人壽把保險服務納入到了建行STM智慧柜員機上,進一步豐富了“智慧保險”服務體系。STM智慧柜員機是建設銀行運用大數據技術構建出輕型化客戶交易渠道,融合了現有柜面、電子、自助的全渠道非現金業務功能,集個人開戶、投資理財、電子銀行、密碼掛失及結售匯等多功能于一身。客戶可以在建行網點的STM智慧柜員機上購買建信人壽的各類銀行保險產品,而且辦理業務時大大減少之前傳統模式的繁雜手續,極大地方便了客戶體驗。據統計,截至2017年一季度,通過STM智慧柜員機完成的有效保單達到78204單,規模保費63.68億元。這一創新性的舉措得到了客戶的普遍認可。
目前建信人壽在銀行渠道一共提供130余款產品,已服務建行187萬個人客戶、1.6萬公司客戶。2016年,建信人壽與建行亞洲、建信基金、建信信托等集團成員開展業務合作,金額達70億元。業務合作的不斷深入,發揮了保險風險保障作用,并使公司業務取得快速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