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人壽一季度原保險保費收入2462億元,同比增長22.1%;中國平安原保險保費收入2110億元,同比增幅高達36%;中國太保原保險保費收入1011.93億元,同比增長近30%;新華保險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為372.51億元,同比下滑20.02%,仍處于轉型陣痛期。
在保費增速顯著的同時,“四巨頭”保險業務結構持續優化,保障型業務快速增長,戰略轉型進展超過預期。國信證券(002736,股吧)分析師王繼林認為,總體看來,龍頭險企在承保端的優勢已經確定性建立。與此同時,四上市險企雖凈利潤同比增速“兩正兩負”,但增速明顯優于去年同期。并延續了企業價值發展路線,壽險首年期交保費合計同比增長37.2%。
四上市險企注重成長性 首季凈利潤突破330億元
隨著2016年萬能險監管的趨嚴,保險開始由理財向保障回歸,行業集中度有所提升,大型險企的產品優勢和保障屬性逐步顯現。市場分析人士表示,除了要關注險企本身的短期保費業績數據之外,更為重要的是要關注險企的業績質量,即通過營收和凈利潤指標對比各個公司的成長性。
一季報顯示,保險“四巨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共實現凈利潤330.42億元,較2016年同期增長9.6%。其中,中國人壽、中國平安這兩家險企凈利同比分別增長17.1%和11.4%;中國太保、新華保險這兩家險企凈利同比分別下降9%和7.9%。雖然兩家險企凈利依舊下滑,但較2016年年報顯示的上述兩家險企凈利潤分別下滑32%和43%的情況,降幅明顯收窄。海通證券(600837,股吧)分析認為,凈利潤回升與投資市場持續向好有關。
從一季報公布投資收益率的兩家險企來看,中國人壽總投資收益率為4.53%,同比增加0.84個百分點;新華保險綜合投資收益率4.9%,同比提升0.8個百分點。中國人壽表示,公司正持續優化資產配置結構,加大對長久期多元化資產的投資力度。
營業收入方面,除新華保險減少19.3%外,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分別增長23.5%、27.2%和29.9%。業內人士認為,保險業務收入增加、投資收益改善,使多數上市險企營業收入大幅增加,進而帶動凈利潤增長。
信達證券首席建議預測師、研發中心執行總監陳嘉禾表示,相對傳統行業,保險行業往往因其不穩定的行業性質、投資端的復雜性和話題性,位于社會輿論的風口浪尖,其利潤也常常波動巨大。但從長周期來看,保險仍是最好的行業之一。
壽險轉型回歸“保險姓保”公司價值提升成效初顯
在保險業回歸“保險姓保”的道路上,各險企頻頻采取產品轉型、業務調整等變革措施。從數據來看,在經歷轉型陣痛初期后,上市險企的轉型策略已初見成效。一季度,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太保、新華保險首年期交保費分別同比增長17.4%、45.9%、67.3%和47.5%,增速均優于市場。
中國人壽保費收入增速明顯,業務結構持續優化。2017年一季度,其首年期交保費收入603.14億元,同比增長17.4%;十年期及以上首年期交保費收入224.55億元,同比增長16.8%;短期險保費收入124.59億元,同比增長7.6%;續期保費收入1127.58億元,同比增長51.6%。值得注意的是,中國人壽個險與銀保躉交業務也進一步收縮,首年期交保費收入在長險新單保費收入中的占比已達49.85%,同比增長5.45個百分點,且續期保費收入增速創2003年以來的新高。
截至2017年3月末,中國平安的壽險業務保費收入1573.45億元,同比增長40.70%。平安人壽注重開展多元化渠道發展,一季度,該公司個險新單同比增長62.2%,銀保首年期交同比增長128.9%,電銷等其他渠道新單同比增長69.6%。在壽險個人業務中,新業務保費收入695.80億元,同比增長81.11%;續期業務保費收入820.61億元,同比增長40.81%。如此增長勢頭與其代理人渠道隊伍發展的質量提升息息相關。截至2017年一季度末,平安壽險代理人規模達119.6萬人,同比增長27.6%;人均每月首年規模保費收入同比增長31.8%。
而作為壽險公司轉型代表的太平洋壽險,同期保費收入達749.20億元,同比增長43.1%。代理人渠道保持快速增長,保費收入676.35億元,同比增長54.1%,其中的新業務保費收入279.41億元,同比增長67.7%。
從一季報來看,新華保險保費收入372.51億元。其中,個險渠道首年期交保費收入91.73億元,同比增長46.86%;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收入75.52億元,同比增長78.42%;躉交保費收入同比下降34.23%。銀保渠道首年期交保費收入29.63億元,同比增長49.6%;十年期及以上期交保費收入同比增長65.67%;躉交保費收入同比下降99.84%。新華保險將其2017年的發展總體基調定位為“堅持穩中求進,深化戰略轉型”,徹底甩掉躉交業務,聚焦長期期交業務,走上續期拉動之路,如此看來暫時的保費下滑符合預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