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強監管趨勢下,昔日“火熱”的信用保證保險正在“降溫”。對于保險公司而言,如果這種新業務的風險管理能力沒有跟上,超常規發展便會增加經營風險。
保監會財會部副主任郭菁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保監會正加強防范化解信用保證保險的風險,并且在引導行業嚴控自身風險的同時,高度重視和警惕外部風險對保險業的沖擊,謹防第三方理財、網貸平臺、互聯網金融等風險高發領域的風險向保險業傳遞。
“保障資金安全”護身符?
履約保證保險依然是第三方理財、網貸平臺等機構給客戶提供的“定心丸”之一。以小贏理財為例,其官網顯示“小贏理財的戰略合作伙伴眾安保險,根據保證計劃為小贏平臺眾安保險專區銷售的理財產品,提供本息全額保單”。
對此,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金融研究所教授朱俊生在接受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采訪時表示:“如果是市場合約,兜底也好,不兜底也好,都是市場主體交易的結果,無法指摘。但是問題在于,必須真實合約。目前,在實踐中存在一些虛假合約,或者對條款保障程度夸大的情況,投資者需要予以警惕?!?/span>
根據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調查,目前,第三方理財、網貸平臺等機構與保險公司的合作方式主要有三種:一是賬戶資金安全險,對交易資金、賬戶安全進行承保;二是傳統險種,以及一些信用標的借款人的意外險;三是項目保證險、履約保證險。
然而,一些理財機構存在虛假宣傳的情況,將賬戶資金安全險、人身意外險等包裝成履約保證保險。例如,賬戶資金安全險保障的是資金在交易環節中的安全,而不是資金在賬戶中的投資盈余或浮虧。然而,一些理財機構卻據此做出“保險公司100%資金保障”等描述,將“保障資金交易安全”與“保障資金安全”混為一談。不過,這一情況正被嚴格整治。
某保險公司風控部門人士告訴21世紀經濟報道記者:“合作理財機構的展示頁面都需要保險公司的審核,但是曾有個別理財機構在沒有通知保險公司的情況下,私自發布或修改信息?!?/span>
該人士續稱,“保監會已經多次摸底保險公司與理財機構、網貸平臺的合作情況。目前,保險公司與理財機構的合作減少,也格外謹慎,不想淪為營銷工具,既沒賺到錢,又招惹麻煩。”
信用保證保險“降溫”
不僅如此,以履約保證保險為代表的信用保證保險因為正在“降溫”。究其原因,朱俊生坦言:“履約保證保險保證的是借款人不能按時還款帶來的損失,由于是信用風險,所以對風險管理能力提出較高要求。近年來,信用保證保險給保險公司業務發展帶來新的增長點,也對風險管理能力提出了挑戰。保險業對這類業務的風險管理工作剛剛起步,防范、控制和分散風險的手段工具相對有限。如果風險管理能力沒有跟上,超常規發展該類業務就會增加經營風險。比如,投保了履約保證保險的理財機構當中,有的項目涉及私募債拆分公募化、債權轉讓以及層層交易結構掩蓋項目風險等,為之承保的保險公司風險其實較大?!?/span>
此前,浙商財險和眾安在線曾卷入“僑興私募債”事件。眾安在線牽扯其中,便是因為一部分投資人在購買私募債之后,使用變現功能,將其債權進行轉讓。這部分變現的個人貸由眾安在線擔保,如果浙商財險不予以賠付,個人貸部分將由眾安在線代償。不過,浙商財險最終予以了賠付,眾安在線“躲過一劫”。
朱俊生強調:“這類業務的風險與經濟周期、經濟環境變化有關,區域性的信用鏈條斷裂,使得這類風險具有一定的外溢性和傳導性。此外,信用環境整體欠佳也加劇了這類業務的風險。因此,雖然有較大的需求,但是保險公司還應審慎經營,根據自己的能力大小來確定是否承保、承保多少。”
此前,針對保險公司在經營信用保證保險業務中出現的問題及面臨的風險,保監會印發了《信用保證保險業務監管暫行辦法》,對除出口信用保險以外的信用保證保險予以規范。(原標題:履約險變P2P平臺投資人定心丸?保監會有話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