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比特幣、數字貨幣火爆的一塌糊涂。據說,很多購買數字貨幣的少則翻幾倍,多則一年翻300倍。而比特幣這幾年翻了幾百萬倍。
巨大的賺錢效應讓越來越多的人投入其中,希望一夜暴富。有人說,貨幣本質是信用,而數字貨幣的本質是有多少人相信。這群相信的人不斷的炒買炒賣,吸引更多的新人進入,在不與任何生產經營活動掛鉤的情況下憑空上漲。
也有一些傳銷組織打著數字貨幣發財的旗號進行傳銷詐騙。比如,西安利用虛擬網絡貨幣搞傳銷半年非法獲利8000萬、五行幣則詐騙了20億元。
無論是數字貨幣,還是借數字貨幣搞傳銷詐騙,還是E租寶式的非法集資詐騙,它們的本質都是相同的,手段和方法也是類似的。在此,也提醒那些想著一夜暴富的人們不要被貪婪沖昏頭腦,不要被數字貨幣的高大上所迷惑,回頭是岸。
用暴利沖昏你的頭腦,忘記任何風險
假如你投入1元,一個月后變成10元,你沒啥感覺。假如你投入10萬元,一個月后變成了100萬元,估計你整個人都會瘋掉。你會如同中了彩票一般的興奮和瘋狂,你會見人便說自己一個月賺了90萬,你會邀請其他人也參與進來和你一起發財。
這就是“欲望效應”!這種效應就如同老光棍突然面前出現一位赤身裸體,貌美如花的妙齡少女搔首弄姿,這時候即使告訴老光棍爽一把的后果是坐牢10年,估計他也無法忍住誘惑。
在幣圈,數字貨幣的從業者在一些微信群,以及線下路演的時候,不會詳細去談他的項目,主要談的是“投資翻倍”,比如,一個月后保證你翻5倍。而案例必然是比特幣翻了多少萬倍、某某數字貨幣翻了1000倍、某人投資某數字貨幣賺了幾千萬……
五行幣,對外宣傳是“投入5000元,一年賺400萬,三至五年就能成為千萬富翁、億萬富翁。”西安虛擬貨幣傳銷則宣傳購買“網絡礦機”,網絡礦機可以自動產生數字貨幣,數字貨幣會翻數倍,從而發財致富。
E租寶在央視、東方衛視等諸多電視臺大肆宣傳,其做融資租賃債權轉讓項目,年收益9.0%到14.2%之間不等。
在這些巨大的賺錢效應刺激下,再加上普通民眾對數字貨幣、比特幣、互聯網金融的無知,認為這是投資賺錢的好機會。于是,完全把風險拋在腦后,管你是啥幣,管你是啥項目,我要的是賺錢!可很多人并不清楚,天上從沒有掉餡餅的好事,在餡餅的背后必然是陷阱。
香車、美女、名人背書是行騙的標配
各位讀者在遇到開著豪車、穿著奢侈品、戴著勞力士、拿著LV的人與你交談的時候,你什么心情?我想大多數人都會表達出對此人的羨慕、尊重,認為此人富有,同時有權有勢。
由于詐騙分子十分了解民眾對財富、權利的羨慕嫉妒恨,因此就充分利用民眾的這一心理。在數字貨幣發行中,有媒體報道,一位號稱是“比特幣之父”的李笑來,發行一款數字貨幣,卻未提供任何白皮書、商業計劃書,竟然輕松募資上億美元。
為何這么多人瘋狂的去為李笑來發行的數字貨幣投資?一方面是暴利的預期刺激,另一方面則是李笑來給自己打上“比特幣之父”的稱呼,同時在羅輯思維的“得到”平臺上傳授“通往財富自由之路”的秘籍。
這意味著,李笑來有“得到平臺”“羅輯思維”作背書。而他又說自己是“億萬富豪”,更讓想一夜暴富者趨之若鶩。
這種利用財富、知名平臺做背書的方式在E租寶身上得到了完美的詮釋。據警方披露,E租寶曾買斷全國所有LV、愛馬仕店的奢侈品,所有員工穿著和使用奢侈品,以彰顯公司實力。
同時,E租寶甚至找來號稱是中央財經大學客座教授的楊晨背書,在央視、東方衛視等多家電視臺投放廣告。而在許多類似互聯網金融、P2P的詐騙案中,郎咸平、宋鴻兵等知名人士也被重金受邀做背書。
E租寶員工的工資少則月10多萬,多則100萬元/月,一個月發放工資就數億元。由于這些錢都是騙來的,因此他們在揮霍的時候根本毫不吝惜。同時,雇傭了數十名超級美女,甚至三線明星,這些美女也是為了給投資者吃定心丸。而這也同樣是為了享樂揮霍,還可以彰顯公司財力雄厚,實力強大。
在西安虛擬網絡貨幣傳銷案中,傳銷組織者同樣是使用價值20萬的Vertu手機、開著價值數百萬的“豹子座”瑪莎拉蒂、辦公室兩米長的浴缸里養著珍貴的珊瑚蟲、租用在十分豪華的辦公樓上…….
在五行幣詐騙案中,詐騙分子則組織的微信群中,每天發100萬元的紅包用于宣傳,同時也是為了顯示公司有錢,資金實力強大。而且還以月薪3萬元雇傭了500名“光頭美女助理”, 2個月發了1020萬元的工資,這些光頭美女主要是“裝門面”。
全球各地出臺政策監管數字貨幣,泡沫破滅一文不值
E租寶、五行幣、網絡挖礦機……這些新型詐騙之所以能成功,主要得益于2個方面:
首先,10億網民,可騙的實在太多了。由于移動互聯網的普及,中國網民數從2006年的3億增長到如今10億。這些新增網民里可能是你隔壁的大爺大媽,賣菜的大姐……太多初級網民對高利息誘惑、發財夢、一夜暴富夢毫無抵抗力,對金錢、財富、權利有著天然的崇拜。
所以大家看到,在“得到”“喜馬拉雅”等平臺上,那些教人“走向財富自由”的課程總是最多人喜歡。雖然結果是你付款購買他的課程幫他通向了財富自由,留下的只是你滿腦子的雞湯,但是還是不乏聽眾。
這群人是數字貨幣、傳銷、互聯網金融詐騙的參與者,制造者,可能也會淪為受害者。
其次,利用信息不對稱和社交網絡造就的信息孤島。比特幣、區塊鏈、P2P、互聯網金融、挖礦機……這些高大上的科技術語,讓大量普通網民以為自己抓到了寶貝。讓自己和VC、天使投資人一樣有了利用極少的錢參與重大科技項目投資的機會。
而微信群這種社交網絡又造就了“信息孤島”,因為在社群中獨立的個人都會失去思考能力,會跟著社群領袖的思考而思考,變成一個個木偶,任人玩弄。
面對數字貨幣瘋狂的現狀,全球各國的金融監管機構紛紛行動起來,要求嚴查:
1、美國證監會(SEC)發布了一份調查報告,警告市場參與者:即便使用了區塊鏈技術,虛擬組織發起的要約或銷售仍受到聯邦證券法律的管轄,并稱這同時適用于“ICO”和“Token Sales”(代幣銷售)。
2、新加坡金管局表示,如果數字代幣構成“證券與期貨法案(第289章)(SFA)”中監管的產品,那么這種數字代幣在新加坡的發售或發行將受金融管理局的監管。
3、日本內閣會議也于今年3月末通過《關于虛擬貨幣交換業者的內閣府令》,于4月1日開始實施。其中規定,從事虛擬貨幣買賣和虛擬貨幣間交換業務的公司,需要在政府登錄申請,在申請時需要提供3年內的收支預想、公司結構等各種信息。
4、中國央行也已經對比特幣做過相應表態(指出比特幣不具備貨幣屬性),預計央行、證監會還會有進一步的監管措施出臺。
一旦監管大棒出臺,相信目前正在進行的ICO(數字貨幣交易)將瞬間冰封,瘋漲300倍、上千倍的數字貨幣泡沫將被刺破變得一文不值。
《福布斯》雜志評價,數字貨幣的狂熱潮就是,聰明人躺著掙貪婪傻瓜們的錢。ICO項目已經過了郁金香泡沫階段,即使愚蠢的投機者們最終被踢出局,但許多明智的、早期的入場者已經變得非常富有。而這一歷史也正在重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