網絡借貸,自2007年引入到國內至今,已十年有余。
10年間,從籍籍無名,到被資本追捧,從行業爆發性增長,到跑路事件頻發,從無人監管,到監管層層加碼,網貸行業經歷了過山車般的十年。
而隨著行業規模的壯大,越來越多的機構加入其中,渾水摸魚的人也不在少數,從2015年中后期開始,以e租寶事件為標志性起點,各類風險事件頻發,監管層對于網貸行業的態度越發謹慎,監管政策開始陸續落地。
2016年8月24日,銀監會等四部委聯合發布《網絡借貸信息中介機構業務活動管理暫行辦法》(以下簡稱為“辦法”),標志著網貸行業正式被納入監管體系當中。
在這之后,各類整改文件陸續下發,網貸行業也進入整改大潮中。
不知不覺中,824網貸監管暫行辦法落地已經滿一年。
這一年間,有平臺趁機跑路,有平臺清盤離場,也有大批平臺抓緊時間整改,向合規靠近。網貸行業在這一年以來,也呈現出越來越明顯的分化趨勢。
以下是我們觀察到的網貸行業在過去一年中的四大趨勢:
1、存管加速上線
銀行資金存管作為監管辦法的硬性要求之一,可以是說網貸行業的一道基礎門檻。
數據顯示,截至今年7月31日,已經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系統的網貸平臺已有332家。而2016年7月前后,這個數字僅為48家。可以看出,這一年來,各家平臺都在積極部署銀行資金存管工作。
不過,相比較行業內現存的2000余家網貸平臺,上線銀行資金存管的還是少數,沒完成的平臺真的要抓緊了,不然很可能會被淘汰。
2、轉型小額、分散
網貸監管暫行辦法對于借款限額(企業100萬、自然人20萬)的硬性要求,將網貸平臺的服務范圍鎖定在面向小微群體的普惠金融范圍內。
而這一點也是比銀行資金存管更讓平臺頭疼的老大難,像房產抵押貸款、企業貸款、股權質押貸款等,都大量存在這方面的問題。因此,不少以大額借款為主的平臺面臨艱難選擇,比如紅嶺創投,已經宣布三年后清盤網貸業務。還有一部分平臺則選擇轉型,拓展新資產。比如,財富星球、多贏金融近期上線車貸業務,錢牛牛轉型成為消費金融平臺等等。
3、拆分P2P業務
從去年開始,行業內掀起了拆分P2P的浪潮,將P2P產品與非P2P產品分成兩部分甚至兩個網站,比如陸金所、鳳凰金融、網信、狐貍金服、小贏理財等等。
這一舉動也是基于合規化的考慮,避免混業經營。《辦法》劃定了網貸平臺的業務禁區,其中明確禁止網貸平臺發售銀行理財、券商資管、基金、保險或信托產品。
4、下線金交所產品
借款限額的規定一出,多家平臺開始上線金交所產品,希望借此避開大額借款的紅線。
這也引起監管部門的關注。前段時間,監管層發文要求,相關與金交所合作平臺在7月15日起,停止與各類交易場所合作開展涉嫌突破政策紅線的違法違規業務的增量,并妥善化解存量違法違規業務。
此后,不少平臺下線了金交所產品。與金交所合作這條路在今后可能也走不通了。
在去年824網貸監管暫行辦法發布之后,越來越多的網貸平臺比照監管層的要求,跑步上線銀行存管系統,盡最大可能開發小額、分散資產,甚至不惜成本把P2P資產剝離成一塊獨立業務,在金交所模式被點名后也主動下線相關產品,這一切動作的核心,都是為了合規,為了能在未來占得一席之地。
當然,也有一批有先見之明的平臺,在合規之路上走得更快一些,在《網絡借貸資金存管業務指引》下發之前就早早就上線了銀行資金存管,并主打小額資產,比如,北京地區的人人貸。
作為一家老牌網貸平臺,人人貸一直堅持小額分散的業務定位,主要對接小微企業主、白領工薪等借款人的借款需求,截至今年二季度末,人均借款金額為7.5萬,低于監管層對于單個自然人在單個平臺借款限額不超過20萬的規定。
在合規方面,人人貸也是提早布局。
早在去年2月,平臺就上線了與民生銀行(600016,股吧)合作的資金存管系統,每一位用戶都將開通獨立的民生銀行存管子賬戶,實現用戶資金與平臺資金的有效隔離;
拆分調整網貸業務與WE理財業務,彼此獨立運營,更高規格地符合監管要求;
今年6月,人人貸還首批接入了全國互聯網金融登記披露服務平臺,并嚴格按照監管要求進行信息披露。
人人貸相關負責人曾表示,監管在過去一年中的作用不僅是有效管控住此前較為突出的行業道德風險,更重要的是明確行業發展的合理框架。網貸平臺為小微企業主、授薪自雇類人群等提供個人小額信用貸款信息中介服務,解決的是信息不對稱的普惠問題,提供了傳統銀行無法提供的服務。而這部分人群恰恰支撐起了中國實體經濟的毛細血管。這也是網貸這一商業模式中最具社會價值的一部分。
實際上,隨著整改的深入,監管也層層加碼。近期,更是傳出監管部門要求網貸機構實現“雙降”的消息。
媒體報道,北京、上海、杭州、大連等地的部分代表網貸平臺已先后收到了通知,要求平臺在整改期間業務規模不能增長、存量違規業務逐步壓降至零,不得再新增違規業務。這一消息暫時還沒有得到確認,但也部分代表了監管層對于網貸行業的監管態度。
可以預見,網貸行業的競爭已經進入下半場,在合規這條路上,行業內優勝劣汰現象將更加明顯,實力不濟、合規方面較差的平臺,可能會進一步加速退出。
但是,雨過天晴,整個行業在走完合規這條必由之路后也將走入規范與良性發展的軌道。(原標題:整改一周年回顧:監管加碼 平臺合規呈現四大趨勢)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