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聯合貸款模式征求意見的通知》這兩天在網上大肆傳播,雖然還沒有得到證實,但卻讓互聯網金融行業人士陷入困擾。
網絡流傳“聯合放貸要被強監管”
這份通知大意是規范互聯網金融與銀行之間正急速擴張的助貸業務,此后能夠與銀行聯合貸款的合作機構,僅僅限定于經銀監會批準設立,持有金融牌照并獲準經營貸款業務的銀行業金融機構。
說白了,按照這個通知,今后能與銀行聯合放貸的機構必須持有牌照。可是,問題在關鍵在于,目前僅26家持牌消費金融公司,即便將銀監會還沒有直接審批的網絡小貸公司計算在內,也僅有206家合格聯合放貸機構。而互聯網金融公司總數有2000多家,這意味著十家平臺還不到一家能開展聯合放貸業務,因此行業非常關注這個消息。中國小額信貸聯盟理事長杜曉山也是在網上看到相關消息,急切想知道消息的準確性。
杜曉山:我也是微信里看見的,說是銀監會文件,但真實性不得而知。不過,我覺得這個事兒就應該這么做。現在不是要加強金融的監管,做好風險的防范嗎?這個舉措是針對前一段時間的亂象的。
兩方合作各取所需
那么,到底什么是聯合放貸?又有什么亂象和風險呢?先來聽一位銀行業內部人士對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公司之間的聯合放貸模式的解讀,在他看來:銀行有閑置資金,互聯網金融公司有融資需求的客戶,兩方合作各取所需。
銀行業內部人士:一些地域性的小銀行,存在資產和資金不匹配的問題。一般銀行獲得資金容易,但是放貸的資源稀缺。而互聯網金融機構,通過這些年的發展,這些機構獲得貸款人的資源比較多。合作對銀行和互聯網金融公司來說,是各取所需。
銀行非標業務外包給民間金融機構
合作模式,還不僅這一種,互聯網金融專家羿飛說:銀行有時會將復雜的非標業務,外包給民間金融機構。
羿飛:多數是非標資產,或者貸后工作很麻煩,對于銀行來說,它不擅于處理這些業務,所以就找民間實力比較強的機構,比如互聯網金融公司就是一類,相當于銀行把風控、貸后服務都外包給這些機構。大家一起來分擔收益以及風險。銀行不用操心,就可以拿到一些利潤,而機構提高了資金的杠桿率,還可以拿到銀行資金的利息差價。
存在兩大風險
雙方各取所需,因此這兩年間,互聯網金融公司和銀行合作的助貸業務發展快速,但有兩個問題揮之不去:一是銀行的低成本資金,通過聯合貸款模式最終沒能流向實體經濟,形成資金空轉;二是部分合作機構通過聯合貸款模式,做了銀行合規框架下做不了的產品和客群,加大了風險最終傳導到銀行體系內的機率。
這就是為什么這個未經證實的消息一出來就讓行業將信將疑,甚至懷疑是真的。
提高存款安全性
其實,不管這個消息是真是假,行業內對規范聯合貸款的必要性,是有共識的。
杜曉山認為:規范聯合貸款,對老百姓來說,有助于提高存款的安全性。對于借貸人來說也不算什么壞事:對于借貸人來說,一個是安全性提高了,第二個是貸款難、貸款貴的問題,要有待方方面面的努力才能解決。(原標題 :P2P與銀行間“助貸”面臨監管?)
免責聲明:本網站所有信息,并不代表本站贊同其觀點和對其真實性負責,投資者據此操作,風險請自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