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行的資金成本正在不斷攀升。昨日,一年期上海銀行間同業拆放利率(Shibor)報價4.3024%,高于上海銀行間市場的一年期貸款基礎利率(LPR),與央行一年期貸款基準利率4.35%也只有一步之遙。
上周五,央行和財政部開展3個月期限中央國庫現金管理商業銀行定期存款招投標,規模800億元,中標利率為4.5%,較上一次上浮30個基點,創2015年以來新高。國庫定存利率的上浮,并非變相加息,而是商業銀行搶存款激烈化的表現。
由于國庫定存被納入一般性存款,且上周五招投標的3個月期限國庫定存資金正好是跨半年末,銀行若得到這筆存款,不僅會改善存貸比等流動性監測指標,也會緩解銀行在6月末的監管考核壓力,故成為各家銀行爭奪的“香餑餑”。
然而,一年期Shibor報價走高,以及國庫定存中標利率的一再上浮,背后卻反映了銀行持續的負債荒。今年4月以來,隨著監管部門密集出臺政策規范同業業務,尤其是要求各級監管機構鎖定資金來源與運用明顯錯配、批發性融資占比高的銀行業金融機構,實行“一對一”盯防,同時督促同業存單增速較快、同業存單占同業負債比例較高的銀行,合理控制同業存單等同業融資規模,由此同業存單的發行量就開始縮水。同業存單此前一度成為不少銀行尤其是中小銀行負債端的主要來源,支撐其急速膨脹的資產規模。當監管為同業存單“降溫”后,失去這一大負債端來源的眾多銀行不得不再次回歸搶存款。
由此可以看出,Shibor利率與國庫定存利率的上浮是監管推動金融去杠桿、規范同業業務發展的政策影響體現。它與近期出現的銀行贖回委外、拋售部分資產等現象共同反映出當下不少銀行已開始調整業務結構,放緩影子銀行業務,將主業重新回歸表內的存貸款基礎業務。
這對促進銀行良性發展、防范系統性風險的發生當然大有裨益,不過,另一方面,銀行重啟搶存款“大戰”所帶來的連帶影響,則會導致實體經濟融資成本的進一步提升。目前銀行自身負債端的壓力越來越大,除了Shibor利率、國庫定存利率的不斷攀升外,今年以來通過提高公開市場操作利率、中期借貸便利(MLF)利率等另類升息的方式,也在不斷提升銀行各類期限的資金成本。
銀行負債端成本的全面提升,自然會傳導到資產端,致使實體企業貸款、債券等各類融資成本隨之增加。實際上,這一變化已經發生,今年以來不少銀行的平均貸款利率已在攀升,債券市場也因發行利率大幅走高致使企業大規模取消或推遲債券發行。
可以預見,當前的資金成本遠未到頂點,銀行負債端的資金成本還會不斷攀升。相應的,實體經濟融資成本也會繼續走高。過去兩年寬松的貨幣政策環境為金融市場的快速擴張提供了有利條件,彼時市場討論最多的是如何應對資產荒;當流動性收緊、貨幣政策環境切換為穩健中性后,金融機構面臨的最大挑戰將是如何在負債荒的“緊箍咒”下謀求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