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央視新聞頻道《新聞1+1》欄目就湖南衡陽大學生李某借用同學信息,在校園貸20多個平臺上借款110多萬等系列詐騙案進行了深度報道,一時之間,校園貸再度被推上了輿論的風口浪尖上。針對上述現象,全國政協委員王小蘭表示,“大學生金融信息安全教育急需加強”,建議高校開設相應課程,避免騙子和不法平臺乘虛而入。
“從宏觀環境看,個人信息泄露屢禁不止,成為滋生網絡、電信詐騙的溫床,加之詐騙分子精心編織騙局,公安系統打擊難度大。從外部環境看,很多高校院所對信息安全教育的認識不足,未認識到信息安全教育對學校的重要性。信息安全教育是高素質人才培養不可或缺的課程,是保證大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的需要。”王小蘭說。
大學生是一個有消費剛需卻又缺乏消費能力的群體,互金平臺的出現一定程度上滿足和解決了大學生的這一需求。盡管當前“校園貸”市場依然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但這仍屬于前進中的問題,就像一切新生事物一樣,不能一棒子打死,一禁了之。
業內人士認為,校園金融有著積極的作用,適度的資金供給能幫助學生實現自我投資自我提升的目標。而這就需要借貸平臺掌握校園貸的服務方向和大學生貸款額度的問題。
從群體內部看,大學生群體缺少必要的社會經驗,自身信息安全意識差,因自身原因引起的信息安全事件占了很大比例,有些大學生甚至主動把個人重要身份信息、財產信息泄露或出售給他人。針對上述問題,王小蘭提出幾點建議:
首先是安全課程進校園。王小蘭建議,從高中階段開始,開設“金融知識與消費觀”課程。過往教育過多關注智育培訓,缺少德育、美育包括財商、情商等方面培養。因此,有必要通過開設公共基礎課或者選修課的形式,向學生持續不斷地普及金融、網絡安全知識,同時還要教會學生合理的理財方式,以及合理、科學的消費觀。
其次要開展校企合作。一方面,有條件的學校可邀請有實力的金融機構、監管機構、網信安全等部門專業人員,在校內開展金融、網絡知識講座,普及各類詐騙陷阱的防范措施,或由校方和企業聯合發起“金融知識學習周”活動。另一方面,金融機構、企業以及監管部門,通過不定期舉辦“開放日”活動,邀請學生走出校門進入金融、網絡安全行業一線,了解前沿動態、觀摩風險防范的實戰場景。
再次,設立“校園金融信息安全日”。當前,與大學生有關的金融、網絡詐騙正呈現出逐年上升趨勢,只有依靠全社會各個層面的共同努力,才有可能將風險最低。王小蘭建議由團中央、教育部等部門牽頭設立“校園金融信息安全日”,聯合傳統媒體、微博微信自媒體平臺,廣泛宣傳金融信息安全知識,引發全社會的關注;并重點曝光涉案機構和個人,對不法分子形成輿論高壓態勢。”